2017年10月19日,裴金佳在北京表示,厦门将探索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版,争取建设自由贸易港。事实上,早在32年前,在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的主持下,厦门市就曾组织国内100多名专家研究“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的调研报告,并为厦门制定出全国最早的一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其他地区相比,厦门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特色在于发挥沿海近台优势,在投资贸易方面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本周搜索指数排行榜整体指数表现不佳,但个别自贸区仍然出现了小幅度的上涨。作为第二批挂牌的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区搜索指数罕见破三,达到306,整体搜索指数环比增长了7%,通过新闻梳理,记者发现,天津自贸区的指数增长点体现在一个关键词身上,那就是内资租赁。日前,天津自贸试验区第七批内资融资租赁试点21家企业确认,官方统计,截至目前,天津自贸区确认的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已达60家。
2015年4月,两省自贸试验区同时挂牌,这给闽粤两地发挥开放优势和施展“营商基因”提供了另一个大平台。在自贸区建设上,两地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一个重心在对接港澳、一个重心在对台合作。紧邻港澳的广东自贸区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福建自贸区将立足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在单一城市向城市群转型、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可谓正逢其时。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软环境”方面,例如制度和港口融合度等需要进一步提升。广东自贸试验区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制度试点创新的平台和港口协同发展的机遇。与广东自贸试验区相比,福建自贸试验区的特色则是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探索新模式。在一万字篇幅左右的《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出现“台湾”79次、“两岸”29次,“台商”4次,可见福建自贸区对推动闽台经贸合作的重视程度。
地处中部,同为铁路运输大省的湖北与河南,今年4月又多了一个新的共同点,那就是——同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试点省份。作为中部省份,铁路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成为申报自贸试验区的加分项。而如果将铁路比作血管,那么产业则可看做是血肉。铁路的发展终归是要为带动产业发展而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上,两个自贸区呈现出一定的相似特征。“高端”、“智能”、“先进”,是两个自贸试验区描述自己制造业产业布局时常用的词汇。
50岁ICAS,开启了一个与自贸区有关的“中国故事”。自贸区建设,离不开交通枢纽。没有交通枢纽,就没有开放。2017年4月1日,中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挂牌,包括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在内的简阳市12个整乡,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所托管。作为中国目前规划面积最大的空港,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是成都高新自贸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日前,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管理委员会与国际航空展览委员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ICAS中国总部将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
11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市已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方案报送至国家有关部委征求意见。受此消息影响,经历上周高达17%的下滑后,本周上海自贸区搜索指数回升,再度逼近1000大关,稳坐榜单冠军。目前消息来看,自由贸易港可能在沿海地区先行先试,这并不意味着内陆地区只能观望等待,眼下陕西、四川等自贸区都提出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一旦政策落实,意味着内陆自贸区下一个指数增长点到来。
11月18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4届全球年会在广州召开,梁振英、陆克文、梁锦松等政商界精英到场。梁振英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公布后,三地的工商、金融和专业界,有必要制定共同的行动纲领。同时,应该创造条件,让三地的工商、金融、专业界更频繁和更广泛地集体互访和交流。他说,“因为只有三地的企业界以及民众走在一起,才可以形成社会和经济活动,才可以用好规划,落实建设,完成目标。”
多家媒体报道称,上海市已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方案报送至国家有关部委征求意见。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向记者表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目标并不止于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方案的初步设想是以贸易带动产业,进一步向投资、金融等领域延伸,但也同时对监管环境友善、服务机构高效、法律制度完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探索自由贸易港之后,具备得天独厚深水良港以及离岸群岛优势的浙江自贸区,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浙江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黄义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浙江自贸区主要有三方面的聚焦,一是地域聚焦,实施范围都在舟山,第二是目标聚焦,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三是内容聚焦,主要集中于油品全产业链。
目前,除上海已明确提出建设自由贸易港以外,天津等地也呼声颇高。天津自贸区成立相对较早,探索经验较其他后续挂牌的自贸区更为成熟。此外,天津拥有其他一些港口所没有的多项政策叠加优势。例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政策叠加效应同时作用于天津。显然,这种带动辐射责任,能够更大程度激发天津制度创新活力,天津更具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创新空间。
目前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多地都在启动或酝酿探索自由贸易港。从进度来看,上海有望走在全国的最前列。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表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目标并不止于贸易自身,而是以贸易带动产业,要把巨大贸易量带来的巨大附加值留下。“以此为目标,离岸贸易、离岸金融将是自由贸易港政策的发展方向。”
西成高铁即将开通,成都和西安的距离将被拉近。两城相遇,在“门户”和“高地”之争中,体现出的“竞合态势”愈发明显。今年11月,针对城市未来发展思路,成都聚焦“新经济”,西安发展“硬科技”,而在“新经济”和“硬科技”提出之前,成都和西安都不约而同将各自一部分的高新区划入自贸试验区的范围,希望通过“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结合,让“双自联动”产生化学反应。
早在多年以前,自贸试验区未获批之时,陕西和重庆两地就为了“丝绸之路”起点地位展开了争夺。今年4月,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试点获批,在总体方案中,陕西自贸区和重庆自贸区,一个是“‘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一个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而今,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探索已开展了半年有余,谁将会在向西开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渝陕两家自贸区也给出了自己阶段性的答卷。
自十九大报告中提及我国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之后,一时间“自由贸易港”概念家喻户晓。上海、广州、厦门、天津、西安、泸州等地主政官员纷纷表示了承接“自由贸易港”落地意向。而国内多位自贸区研究的专家表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需要循序渐进,由沿海地区先行先试,对于内陆型自贸区而言显得太过超前。在刚刚闭幕的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西安)峰会上,专家指出,“自由贸易港”时代将至,内陆型自贸试验区发展升级的路径的关键在于外商投资占比、进出口贸易体量以及营商环境。
版权工作该如何服务成都新经济的发展?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黄大超表示,首先是政府要提供好公共服务,其次是要搞好法律援助工作,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版权产业发展的环境。“新经济也是跨界融合,通过跨界融合实现‘各个行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