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共同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计划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迈入ESG报告强制披露时代。据了解,“指引”对报告披露时间、信披框架、议题设置、对议题的双重重要性(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说明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上市公司、投资者及其他市场参与者都读懂“指引”的逻辑和内涵,更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此,每日经济新闻推出“指引”解读策划,邀请行业专家、专业机构深入剖析“指引”中的议题设置逻辑,探讨其中的内涵以及企业可能面临的挑战等。今日推出第三期,深入分析“指引”中“新质生产力”和ESG的关系,企业应该如何理解和披露相关信息等。
编者按: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共同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计划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迈入ESG报告强制披露时代。据了解,“指引”对报告披露时间、信披框架、议题设置、对议题的双重重要性(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说明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上市公司、投资者及其他市场参与者都读懂“指引”的逻辑和内涵,更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此,《每日经济新闻》推出“指引”解读策划,邀请行业专家、专业机构深入剖析“指引”中的议题设置逻辑,探讨其中的内涵以及企业可能面临的挑战等。今日推出第二期,深入分析“指引”中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内容,企业在披露相关信息时可能面临的挑战等。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共设置了21个议题,意味着披露范围和内容首次有了明确规定。
◎“一方面,碳价突破100元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旨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和担当;另一方面,碳价经过两年多的阶梯式上涨,在为控排企业提供缓冲期的同时,也在鼓励绿色经济的发展,表明我国坚持走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坚定道路。”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分析认为::良好的环境信息披露可以引导资源流向绿色地毯领域,并有助于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防范“漂绿”风险。
◎从最终公司变更分红预案的结果来看,监管对上市公司不分红的资金用途比较关切。“这里面除了有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考量,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分红背后还能反映公司使用资金的效率高低。”◎相关上市公司是否应该进行分红,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行业低迷时期,公司需要更加注重资金的储备和风险的防范,以保证在市场回暖时能够迅速抓住机遇。
3月26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联合主办,浦发银行信用卡提供特别支持的首届每经绿色低碳可持续消费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论坛上,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和每日经济新闻联合发布《中国消费市场绿色低碳可持续趋势调查...
◎3月26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联合主办,浦发银行信用卡提供特别支持的首届每经绿色低碳可持续消费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基金学术主任邱慈观作了题为《绿色低碳可持续生活:框架、维度与实践》的主旨演讲。
◎3月,上海市商务委员会首先发布《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之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北京市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近日,苏州工业园区也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ESG发展的若干措施》。
◎是否应该将大股东质押股权的比例设置一个上限,降低套现或者公司被迫变更实控人的风险?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ESG投资规模达33.0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较2022年增长34.4%,近3年复合增长率达34.02%。◎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共计有38支纯ESG主题基金存续,其中新增8支,总计规模为117.3亿元,基金总数同比增长26.67%(2022年为30支);但新发行基金数量有所下滑(2022年为13支,含2支清盘);并且,基金规模同比下降13%(2022年为134.82亿元)。
◎ESG证书有多少含金量?对求职和晋升是否有帮助?应该选择国际机构还是国内机构证书?该市场未来的前景和趋势如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机构、企业和专家。
◎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日前统计了所有披露2022年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的26家A股酒业上市公司发现,共有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员工流失率,占比约为30.77%。其中,员工流失率最高值为16.8%,最低为0.3%,中位数为4.69%。◎基于ESG信披的平衡性原则,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将员工流失率这一指标纳入披露范畴。从公司实际经营管理角度出发,员工流失率并不完全属于负面指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国ESG研究院执行院长柳学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在IPO阶段甚至前IPO阶段加入ESG信披,更能体现ESG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意义,并且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从长远来看,也能降低暴雷风险。”◎“站在企业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曾经承接上市公司资产的企业,浙江国祥有必要将历史情况公之于众,比如此前上市的资产情况、股本结构、经营团队等信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公司对ESG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建议,在制定发行价时,可以考虑将ESG因素加入,更有利于投资者决策。
◎万豪把一些ESG的理念带入中国市场,同时也从中国市场强烈感受到了ESG的机遇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