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以来,贵州茅台加大了对直销渠道的投入,掀起行业渠道变革浪潮。至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直销渠道与传统经销渠道分别实现了320亿元与550亿元的营业收入,直销渠道占比达36.58%,再创历史新高,这表明,新管理层对于深化渠道改革、保持稳定成长做出了更多的努力。◎今年以来,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拓展更多潜在消费群体,不少白酒企业一改长期扎根消费者心智的传统、商务的刻板印象,开始走近年轻人、主动拥抱消费新话题。
◎“我宁愿在品牌建立初期,也就是三四年之内,牺牲产品的毛利率来构建优势,前期真工酱酒可以不赚钱,但是我要的是品质和产能,是储酒的规模,是渠道网络和消费者认知。”路通表示。
◎为何国内酒消费能够实现逆势增长呢?李光斗认为,一方面是消费市场的扩大。酒不仅是一种物质的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一种社交产品。“酒,装在瓶里是‘水’,喝到肚里是‘火’。”◎标准化发展对于当下冗杂繁多的本土酒品牌格局而言更为关键。李光斗提到,目前本土酒品牌越来越多,需要严格的管控,避免区域品牌的“公地悲剧”。
◎EmperadorInc.威士忌业务主管兼Whyte&Mackay首席执行官BryanDonaghey表示,对欧洲生产商而言,进入中国市场会遇到不少挑战。我们认为,成功的要素之一是独特的定位和强大的品牌,不过,仅靠营销并不能取胜,品牌、商业广告和供应链缺一不可。◎BryanDonaghey分析称,在中国,苏格兰威士忌作为备受欢迎的进口酒类,在主流零售渠道的价格偏高。我们预计威士忌将加速渗透当地酒类零售市场,价格也会随需求增加而上升。◎BryanDonaghey认为,苏格兰威士忌表现强劲主要得益于电商和连锁零售网络的蓬勃发展。电商将在这一高端烈酒的下一阶段增长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这不会改变单一麦芽威士忌的基本特质。
◎巨头们的相继布局看重的是日益增长的中国威士忌市场。2017年~2021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从17.80亿元成长至49.51亿元,4年增长了178.15%。英国投资公司Stilnovisti预计未来5~10年,国内威士忌市场有希望冲击500亿的规模。◎对于威士忌在国内未来的发展,贺雅卿指出:“在中国,威士忌可能还是需要寻找一种真正适合中国大众消费者文化和生活的饮用方式和饮用场景,毕竟喝下去的酒一定比摆在柜子里的多得多。”
◎19家上市公司中,有18家保持盈利,前五强均实现超百亿的营收。具体来看,高端化进程依旧是白酒企业在激烈竞争之下的“胜负手”。而被称为“民酒之王”的顺鑫农业,在上半年成为19家白酒上市企业中唯一一家营收下滑的公司。◎从业绩层面看,白酒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上半年,贵州茅台和五粮液两家头部企业营收共计988.39亿元,另外17家酒企共实现营业收入841.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