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追溯码是药品的“电子身份证”,按照有关药品和医保管理规定,一盒药品只能卖一次,一盒药品的追溯码理应只有一次被最终销售扫码的记录。若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出现多次扫描记录,就存在假药、“回流药”以及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近日,楚先生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盒阿托伐他汀钙片,用手机扫了药品追溯码后,楚先生惊讶地发现自己是第4个扫码的人。
丨2025年1月20日星期一丨NO.1国家医保局:集采省下来的钱80%用于创新药1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医保部门“保障人民健康赋能经济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
1月17日,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称信达2025年将有6个新药品种上市,2027年实现国内产品收入200亿元人民币目标的信心愈加坚定。此前,安徽将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的消息致多家创新药公司股价下跌,信达生物跌幅最大。业内人士认为,集采可节约医保资金,支持“真创新”,但也可能导致生物类似药大幅降价。专家建议引导行业有序竞争,避免过度内卷。
1月17日晚间,百奥泰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8亿元至-4.2亿元。营业成本及销售费用随营收增长而增加,研发费用持续高额投入,导致亏损同比有所扩大。面对生物类似药可能面临的集采,百奥泰认为这对公司是积极的,因为其自主研发的药品具备足够的产能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1月17日,国家医保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25年内将发布第一版医保丙类目录。该目录将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聚焦因超出“保基本”功能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医保目录但创新程度很高、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患者获益显著的药品。从今年开始,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时间会适当提前,预计4月初开始申报,争取9月份完成。
1月17日,在2025年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淋巴瘤学术大会期间,中国首份边缘区淋巴瘤(MZL)白皮书手册正式发布。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刘澎教授就白皮书进行了解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刘澎...
2025年1月17日星期五NO.1全国生物药联盟集采即将到来近日,安徽省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从七个方面对2025年安徽省医保工作作出部署,其中包括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点评: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集...
1月14日,礼来股价大跌,市值一夜蒸发500亿美元。其股价下跌与2024年全年业绩预期及肠促胰素预测偏差有关。礼来连续两个季度业绩指引不如预期,此前已下调全年业绩最高预期,市值曾跌去近千亿美元。不过,礼来预计2025年全年收入将实现超30%增长,除增加替尔泊肽产能外,还将有新药上市,且已采取激励手段扩大该药可及性。
1月16日午后,信达生物(HK01801)股价最大跌幅超过14%。消息面上,两天前安徽省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部署了2025年全省医保工作,其中提到“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生物药品因其复杂的结构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信达生物回应称公司业务正常,未受任何影响,但对集采传言的具体原因并不清楚。
1月15日晚间,人福医药公告称,招商创科拟投资118亿元参与当代科技重整,分三步控制当代科技所持有人福医药23.70%股权对应的表决权,成为新控股股东。招商创科实际控制人为招商局集团,是一家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当代科技曾是湖北明星企业,2022年4月出现债务风险,2024年9月底法院受理其重整。
2025年1月16日星期四NO.1传奇生物11款早期细胞疗法管线正在推进北京时间1月15日,传奇生物首席执行官黄颖博士在第43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PM)发表演讲。黄颖介绍了传奇生物核心产品进展、核心技术平台和...
近日,智翔金泰的斯乐韦米单抗注射液(GR1801注射液)用于成人疑似狂犬病病毒暴露后的被动免疫适应症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公司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了新药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斯乐韦米单抗注射液是全球首个用于狂犬病被动免疫的双特异性抗体。
1月上旬,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接受了媒体采访,回顾了自2018年以来科室的发展历程。过去7年,协和核医学科在硬件设备升级、拓展服务范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步覆盖雄安等地,积极响应国家“一县一科”的规划蓝图。霍力指出,核医学通过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肿瘤诊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环形隧道”PET/CT是将PET和CT结合在一起,扫描时同时进行PET显像和CT显像,并由工作站将两种图像融合到一起,被称为“查癌神器”。2002年,山东省立医院购入全国首台PET/CT,就已花费几千万元。目前,PET/CT仍是国内医院最贵的采购项目之一,但它的价格似乎还要抬高——有厂商觉得它可以更长。数倍于短轴PET/CT的价格,国内医院会买单吗?
看病就像点套餐 DRG如何影响老百姓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