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国内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东大·鲲鹏1号”亮相。飞行汽车集成前沿科技,被视为未来交通出行的变革趋势,长安、广汽、小鹏等车企积极布局。其面临技术、法规、成本及社会接受度等挑战,目前成本很高,商业化还需时间。尽管如此,其市场前景仍被看好,预计2040年全球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中国多城市也推出相关支持政策,推动其发展。
近日,地平线在2024生态大会上宣布征程6系列获超20家车企合作,自发布以来新增超10家。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乘用车ADAS和AD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先后搭载多款车型,预计2025年起征程6系列将搭载超100款中高阶智驾车型。目前,多家软硬件合作伙伴已基于征程6系列开发差异化智驾解决方案。地平线已与超40家车企及品牌达成合作,中国前十大车企均在列。
宝马集团将于2025年CES上首发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首创全景iDrive。打开车门时,有光与声的表演,氛围灯还会随内容变化。此外,它涵盖众多交互“黑科技”,将随新世代SAV车型推出,中国市场版本将融入本土技术和服务,新世代操作系统X也将于2026年与中国消费者见面。
12月27日,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首日高开,股价大涨近10%。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已完成近10轮融资。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涵盖iSafety、iPilot和iRobo系列,智能座舱以座舱感知和监控及交互为核心,车路协同覆盖公路和路口等场景。公司拥有全栈自研能力,核心算法涵盖四大智能驾驶模块。截至今年12月10日,累计为35家整车厂的94款车型展开量产。营收层面,2021年至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4.9%。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4.5%,调整后净亏损收窄。毛利率由2021年的9.7%增长至2023年的14.3%。公司在持续发力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推进全球化战略,其解决方案已被6家整车厂的15款在研出口车型选用,并为4家整车厂的21款出口车型实现SOP。
12月23日~27日,小米汽车招募先锋版千人体验团,率先体验“闸机卡口自动通行”等功能。小米汽车方面表示,全场景智能驾驶将会搭载于HAD小米超级智能驾驶中,未来小米SU7Pro、小米SU7Max、小米SU7Ultra车型均可以升级。
12月20日,香港SPAC公司TechStar宣布与内地汽车激光雷达供应商图达通合并,使图达通通过借壳上市,目前估值为117亿港元。此举旨在推动图达通上市并获得融资。图达通成立于2016年,主营图像级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是2023年全球乘用车激光雷达销售收入排名第一的企业。此次合并涉及发起人禁售协议及PIPE投资协议,黄山建投资本等投资者将投入5.513亿港元。尽管图达通与蔚来等企业有紧密合作,其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持续亏损,主要由于高额研发成本。业内普遍认为,激光雷达行业虽面临亏损挑战,但凭借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未来市场前景广阔,预计2024年至2030年中国ADAS应用的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复合年增长率达50.1%。
英伟达Thor芯片量产再度延期,原计划2024年年中量产,现预计明年年中上市且仅为入门版。该芯片专为特定工作负载打造,升级到最新架构,但量产不顺,或因芯片架构问题。这可能导致其丢失核心客户,不少车企新品投放节奏也受影响,“蔚小理”等加速自研智驾芯片。自研芯片可降本、保供应,但投入大,产出比是车企面临的沉重话题,且国产芯片在可靠性和生产一致性上与国外厂商有差距。
近日,多家车企和供应商宣布加速端到端大模型智驾技术的量产计划,包括小米、零跑、蔚来等,预计2025年实现大规模上车。行业专家认为,2024年是端到端技术从1.0阶段迈向2.0阶段的关键年份,特斯拉FSDV12版本的成功促使国内车企纷纷调整智驾团队以跟进。技术路线方面,目前行业主要分为一段式和两段式两个流派,如华为、百度Apollo等支持两段式,而商汤科技、Momenta等则倾向于一段式。专家指出,无论采取何种技术路线,降低成本和提高技术可靠性是推动智能驾驶普及的关键。据预测,2025年NOA功能的市场渗透率将超过40%,高端智能驾驶技术将逐渐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12月18日,华为与华阳多媒体等11家公司合作签约。华为车BU营收增长约4倍,出货量增长约7倍,其资产将注入引望,部分员工已转职。引望独立后将继续使用乾崑智驾及鸿蒙座舱,与合作伙伴引领汽车产业智能化下半场。华为将持续聚焦根技术,赋能Tier1,开放生态,助力产业发展。
12月17日,佑驾创新开启招股,计划12月27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该公司是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已获数十轮融资,产品已为35家汽车整车厂量产,前装量产客户包括蔚来等。2021年至2023年,其营收增长,亏损收窄。专家认为明年将是自动驾驶决胜年,行业竞争与机遇并存,前景乐观。
日前,比亚迪发布具身智能研究团队专场招聘信息,主要面向相关专业2025届硕士、博士毕业生,招聘岗位包括高级算法工程师等。其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成立于2022年,已开发多款机器人产品。去年8月,比亚迪投资入股上海智元。此外,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特斯拉等车企也加速布局具身智能领域。
12月11日,广汽埃安与小马智行举行Robotaxi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打造量产车型,推动全无人Robotaxi商业化落地。该车型明年率先在大湾区落地,未来将覆盖更多区域。双方计划推出至少千台量级规模的埃安Robotaxi车型,并实现单车运营毛利转正。业内认为,2024年是Robotaxi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预计2026年左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今年以来,端到端大模型智驾加速落地,车企及产业链企业加速布局。日前,东软睿驰发布全新产品,其L2+城市车道领航域控制器X-Box5.0已获岚图定点,最快2025年量产上市。此外,理想、小米、比亚迪、零跑等车企,以及商汤绝影等科技企业也纷纷在端到端领域布局。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高阶智能驾驶渗透率将突破10%,预计到2025年有望突破20%。
日前,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亮相。据介绍,该机器人采用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具备全地形通行能力。除广汽集团外,丰田汽车、北汽集团等多家车企也已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业内看来,汽车制造商涉足该领域优势显著,不仅在研发方面门槛相对较低,且在应用场景方面也具备独特优势。不过,部分业内人士也表达了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层面的一些担忧。
2024年12月8日,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聆讯,计划发行不超过1.38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由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为35家汽车整车厂提供产品和服务,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路协同。佑驾创新通过多次融资累计超14亿元人民币,产品线包括iSafety、iPilot和iRobo系列。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逐年增长,从1.75亿元增至4.76亿元,调整后的净亏损有所收窄。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强销售营销能力。此次上市有望加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