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顶层设计之下,行业发展自身有非常强的、重要的底层逻辑支持。在政策和市场两者很好的互动下,整个智能制造领域已驶入快车道,正诞生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公司。”◎“智能制造未来的发展核心一定是降本增效,但这也需要时间和过程,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人要有更多耐心去等待和陪伴创业者找到好的产品和模式。”
过硬的技术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也是其市场竞争的基础;同时,还要看有无巨大的应用前景与市场,以及能否解决用户的痛点需求。
◎“早期技术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有些技术本身还在不断发展、迭代过程中,应用的场景不尽明朗,很难预测在3~5年内形成多大的规模,我们判断的主要依据在于技术本身的发展潜力。”◎“总体而言,目前AI领域的创新创业处于成长期的阶段,无论是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更加理性,想办法找落地,增加营收、产生利润,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良性的状态。”
◎产业资本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在支持供应链的发展方面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行业中需要补齐的短板依然很多,资本的力量不应该在企业初创和成长阶段缺席。◎新能源车产业链投资,核心是电池,而从续航和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固态电池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连接充分的前提下,用5G+AI大数据云形成的技术产品去赋能各行各业,对整个市场所带来的变革、价值是最大的。”◎目前在IVD领域重点关注三个细分方向,“第一会看一些全球技术的临床应用;第二是自动化的解决方案;第三个方向我们会看综合诊断方案。”
消费一直是常青赛道,但从前并非TMT美元基金的主阵地,近两年在宏观政策引导、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流量固化以及消费升级、分化等变量的叠加之下,行业迈入发展的好时机,并催生了一批DTC新兴品牌。
◎“AI技术对工厂的智能化改造,核心是根据需求快速调度资源去组织生产,实现网络协同的最优结果,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场AI技术重构传统产业的机会。”◎此前从AI技术到相关产品,市场上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狂热期,但技术落地产业不应该狂热,一定要回归到商业本质。
◎“在线教育的产品需要持续打磨,衍化出颗粒度更小、更贴合用户潜在需求的细分创新产品。所有公司在解决差异化的问题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中国用户体量巨大,单纯用流量的打法可以成熟商业化,但最终没有长期持续价值。“我们最终会选择长期对社会有正向价值的企业。”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基于科技与消费本质上的区别,投资逻辑也大相径庭。科技创业者往往都是科学家,我们会非常看重团队的科研能力,毕业于哪所高校、发表学术论文、期刊的数量等。从消费角度来讲,我们更看重创业者对产业和消费品的理解,洞察消费者行为、心理等等,我们要找的是优秀的企业家。
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下在中国不管用多大的力量来助推中国农业创新创业都不为过,农业将是未来十年最大的赛道。
从TMT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创世伙伴合伙人聂冬辰已转战多条投资赛道,最大的收获是深谙跨界投研需强化个人的快速学习能力,紧跟科技潮流、时代脉搏与人心所向,将投资做到高效、实用且具有前瞻性。时下,机器人赛道如沐春风,持续推动各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进程,如何投中好项目并为其陪跑赋能,聂冬辰给出答案。
在泰合资本合伙人梅林看来,2021年是相当特殊的一年,可以说是过去十年甚至更长周期结构性转折的一年。
◎对于竞争的加剧,宋高广表示,北极光仍然坚持着以往的策略——坚守早期、深耕硬科技。在他负责的生物医药领域同样是“投早、投高、投差异”。具体而言,首先是前瞻性地预判技术,在大浪到来之前看准赛道;其次,在高门槛的生物医药赛道之上,寻找技术壁垒高、产业化前景好的项目;再者,布局创新、差异化竞争力强,而非“metoo”型企业。
在近日的专访中,余征坤向记者表示,商业品行、国际化视野、执行力是其在投资创业者最为看重的三个品质。在项目的选择上,济峰资本更青睐投资后4年内能够在主流资本市场IPO的创新型企业。
李守宇表示,绿色新基建的目标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从广义和狭义层面理解其内涵。“狭义的内涵是指减少能源行业碳排放,加强环境保护,更多地是强调行业本身;广义的内涵是指与环保、碳中和直接相关或间接产生影响的产业链及科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