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正在闯关创业板的上海国创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创医药),收入来源包括自产产品、代理产品及推广服务等业务。2020年~2022年,公司自产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50.53%、51.21%、56.51%,其中普瑞巴...
◎8月初,正在闯关创业板的国创医药已进入第二轮审核问询环节。2020年~2022年,公司分别举办会议服务活动1668场、991场、802场,拜访推介推广活动7.35万次、3.86万次、3.15万次。◎在医药反腐背景下,公司推广服务商活动是否会受到影响?8月25日,国创医药向记者表示:公司始终坚持守法合规经营,目前日常经营、各项业务发展均正常。
◎CRO企业澎立生物的IPO状态,于6月底变更为中止(财务资料需更新)。记者注意到,去年三季度,澎立生物提前采购了实验用猴价值超2000万元,而今年上半年实验用猴价格有所回落。澎立生物的研发、销售、管理三大费用率,则均高于可比公司均值。
◎北芯生命是一家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在报告初期(2019年)并未产生主营业务收入,2022年的前9个月的主营业务收入也刚超过6000万元。故报告期内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截至8与25日,该企业的IPO进程目前因财务资料更新中止。
◎在费用方面,销售费用是占比最高的费用,报告期内百多安的销售费用分别为7050.38万元、7072.77万元、7919.50万元和3414.24万元,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接近30%及以上。而在销售费用的构成中,推广费是占比最高的费用,约占到总销售费用的40%及以上。◎在百多安的销售费用中,委托推广商执行会议或客户拜访产生的费用受到交易所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众鑫股份所采购以蔗渣浆为主的纸浆价格持续上涨,2021年、2022年上涨幅度分别为20.43%、23.82%,而同期公司产品单价变动分别为-1.27%、5.52%,单价涨幅较小甚至出现小幅下降,公司毛利率也持续下降。
◎8月22日,上交所网站显示,树根互联主动申请撤回IPO申报材料。受前期研发投入较大、市场供需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树根互联报告期内持续亏损。首轮问询时,上交所也针对亏损提出疑问。
◎上周(8月14日至8月20日),A股市场总共有10家公司被安排首发上会,其中8家企业均顺利过会,无锡晶海被暂缓表决,大牧人被取消审议,上周IPO周过会率为80%。◎本周(8月21日至8月27日),A股市场将有6家公司迎来首发上会。其中,汇通控股的应收账款余额在报告期内保持较高的规模,与三家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
◎德康农牧的实控人、第一大股东王德根曾任职华西希望,其在1999年就加入华西希望附属公司,后曾任华西希望总经理,若德康农牧成功上市,曾经作为“打工人”的王德根将收获第一个IPO。
◎按地区划分,2020年-2022年,广东建科来自广东省内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4.20%、97.03%和97.68%。◎第二轮审核问询函回复显示,2019年-2021年,广东省检测机构营收分别为450.54亿元、516.71亿元和626.06亿元,而广东建科的检验检测业务收入分别为6.70亿元、7.41亿元和8.92亿元,占广东省检测机构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49%、1.43%和1.42%。
◎8月14日,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网站披露,决定终止大洋世家的发行上市审核。记者注意到,此番大洋世家IPO审核终止是遭遇保荐人撤销保荐。◎根据公开报道,2022年财通证券保荐项目过会10家,但今年截至7月,财通证券保荐项目仅有2家过会,其中上半年过会一家。截至今年6月,公财通证券在审IPO项目13家。
◎“全球HMB产业领军企业”技源集团3月更新了招股书申报稿,拟在沪市主板上市。公司HMB产品的毛利率在2021年、2022年上半年时,较高峰期下滑了约10个百分点。就未来如何保障和提升毛利率,公司向记者进行了回应。
◎2021年、2022年,力聚热能连续出现营业收入增加但净利润下降的情形,毛利率亦持续下降。按照招股说明书(上会稿)所述,工业锅炉行业产品竞争相对激烈,一些企业不计成本拼市场、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上周(8月7日至8月13日),A股市场总共有5家公司被安排首发上会,其中并行科技被暂缓表决,其余4家公司成功过会,IPO周过会率也因此下降至80%。◎本周(8月14日至8月20日),A股市场将再迎来10家公司首发上会,数量较前几周大幅回升。其中,森峰科技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购销数据疑似存在“打架”现象。
◎2021年12月,持股平台汇智中航转让所持中航科电部分股权,31名合伙人由此退出。上述合伙人退出的原因系对公司能否上市、上市后股价具有不确定性、股份锁定期等因素考虑。◎根据首轮审核问询函及回复,中航科电存在多名离职员工/外部顾问在供应商持股或担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按照中航科电披露,上述情况涉及11家供应商,包括8家企业和3名自然人,相关人员大多为公司前员工,少部分为公司普通员工、外部顾问及前外部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