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年刚过,重庆两江新区在印发的《智慧两江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及将推动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建设,形成智慧城市示范地标。而这也是当地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概念。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在大中华范围内收录共计120家独角兽企业,整体估值共超3万亿元。其中,北京成为大中华区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城市,共计有54家企业上榜,占上榜企业总数的45%;上海和杭州分列二、三位,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8家和13家;深圳则以10家独角兽企业位列第四。而在14座进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中,有三座城市的独角兽企业数为零。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一带一路’进口木材国际贸易推介会”上,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协会秘书长石峰透露,两国有关机构已就中俄木材交易平台的设立达成初步协商,拟定于2018年2月正式落地。
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人才需求不仅包括那些除了活跃在CBD的白领、金领,还有所谓的“蓝领”青年。对于城市的产业和企业来说,人才紧缺,不仅是数量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由此思考出发,要破解人才结构性问题,培养高技能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2008年,中国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落户太仓,让职教与产业在城市内的互动模式有了新的可借鉴框架。此后,包括青岛、沈阳、成都等地建立的中德产业园区,均配套引进了一批中德合作的职业院校,以期在产业发展之初,及早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
日前,长沙发布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其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预计突破万亿,达到10200亿元,同比增长9.0%。加上去年12月宣布该数值预计将达到10500亿元的无锡,中国“万亿俱乐部”城市增至14个。
2017年12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宣布以“开放的大门”为主题,正式启动“2017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新闻”评选。从目前征集到的新闻事件来看,包含了领导人视察、重大人事变动、重大会议、重大改革等多种类型。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影响力、传播性和代表性。目前,候选新闻和候选案例的征集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欢迎各自贸区赶上案例申报的最后一班车。
本周通过搜索指数排名来看,上海、天津、重庆三个直辖市所在的自贸区仍稳坐榜单前三的位置。湖北自贸区成为2018年的第一批黑马,从上周的榜单末尾一路反超,前进四名,拿下本周榜单第七。此外,陕西自贸区也贡献了不小的热度,本周排名上升两位。
1月2日,天津、重庆、吉林、福建四省市调整政府“一把手”。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梳理,其中多位政府“新掌门”以往工作经历或多或少都与自贸区有着交集,这也让外界对他们新履职省市的自贸区发展有所期待。
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则好的“人才口号”,会为城市招引人才增色不少。例如,不断发展的深圳需要各方人才的汇聚,“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招才口号一喊便是多年。而成都“蓉漂计划”的提出,则在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在了全球人才身上。此外,武汉、西安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口号”。
2018年1月2日,成都跨境电商保税备货第一笔免通关单业务在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启动。
2017年1月,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借助浦东“证照分离”改革的东风,YouPlus项目成为该政策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第一个案例。普华永道中国创新服务部主管合伙人蔡晓颖表示:“从递交企业申请材料到取得营业执照仅6个工作日,从注册登记到正式开业仅耗时3个月,这些都是自贸区深化改革简化注册流程的改革红利。”
2017年12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宣布以“开放的大门”为主题,正式启动“2017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新闻”评选。截止到2018年1月3日,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已经收到来自于四川、浙江、陕西等多家自贸试验区参评的2017年度新闻和创新案例。本次参评材料申报截止日期为1月5日,第一次初评会将在1月8日举行。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挂牌后,专门建立基本数据库和云端大数据池,通过在线协报建和协同审批平台,在三维BIM、“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实现部分流程的自动审批,给企业的各项申报创造了极大的便利。1月3日,成都高新区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2017年度重大制度创新案例》,取得了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40项。
一直以来,“好的单位”、“好的行业”与“好的发展平台”划等号,相比“毕业去哪个城市”而言,“去哪家单位”显得更加重要。不过,随着城市发起“抢人大战”,毕业就业因素的考量,出现了变化。清华大学统计的毕业生“京外就业率”从2014年的48.3%上升至2016年的60%,北大的“京外就业率”也从2014年的43.34%上升至2016年的54%。与此同时,去年电子科技大学约4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成都,以往这个比例仅有10%左右。“大城床”还是“小城房”的辩题,在这个新的时代,值得被重新思考。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重中之重在于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他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应突出地区差异性,强调培植广东九大城市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在各地现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植发展各地的核心竞争产业,避免无序竞争和可能的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