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将在青岛布局落地的消息引发不小的关注。“该项目将分两期,一期投资82亿,年产量达150KK,年营业将超百亿。”回顾过去,青岛依靠以家电为代表的制造业,创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青岛品牌;现如今,经历了制造业比重十年下降,青岛重振旗鼓,需要的不仅是规划和指标,更是一个个具体实在能落地的制造业大项目。毕竟“一个大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大产业带动一座城”的故事曾几次发生。
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之间的福建,还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超级城市作为支撑——相比泉州和厦门,福州显然是“最优”选择。
苏北正在摆脱传统的“边缘”形象。在近日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中,展示了一张“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项目示意图。其中,多条代表在建高速铁路通道的蓝线和规划高速铁路通道的红线出现在苏南和苏北之间的空旷区域中。如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范恒山分析,随着不少发达地区已经步入协同联动,甚至一体化发展进程,相对落后地区更需要进一步开放合作,以此寻求突破原有区位劣势的可能性。重构苏北格局,新的“风口”显现。
总体而言,百强榜中985、211院校毕业生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就业质量相对较好。与此同时不难看出,经济发达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相对更好。
已有观点指出,从国内航空物流枢纽竞争格局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缺少一个相匹配的航空货运枢纽机场。基于此,如何解决成渝地区的竞合关系,共同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和人口分布呈现偏北方、偏内陆的特点,这是中国发展的起点。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经济布局在客观规律的作用下逐渐向沿海和大城市集聚,但人口布局的调整却在户籍制度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存在一定滞后,这是中国当前地区间在人均意义上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根源。
为抢抓成都建设国家职业教育高地的重大机遇,新津区结合当地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的发展需要,围绕企业对各类人才的现实需求,实施产教融合“五大工程”,在本次活动上发布了“新津区支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十条政策”。
从城市看,拉萨、海口、厦门、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白天的达标率都是100%,南京、深圳白天达标率分别为99%和98.8%。出乎意料的是,白天最吵的大城市是大连,达标率仅为66.7%。达标率排在倒数第二的是西宁,只有75.0%。
尽管东北地区整体呈人口净流出状态,但分区域来看,辽宁仍为人口净流入,即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此外,东北共有7个城市人口净流入,除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外,还有盘锦、大庆、营口在列。
6月15日,成都高新区“岷山行动”计划首批6个项目揭榜,总计支持金额高达4.5亿元。同时,成都高新区“岷山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第二批12个新型研发机构榜单发布,一系列创新改革呼之欲出。
中科大被认为是合肥史上最“持久”的投资,一投就是50年。用虞爱华的话说,“没有中国科大,合肥难有今天这样出彩。中国科大有今天,也有合肥出的力。”
本次活动上,成都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联盟与“德眉资”重点产业平台组织达成协议,约定将深化合作,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将产业功能区作为区域协同创新的策源转化平台、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全球供应链平台和区域生产力一体化布局的商务协同平台,全面提升都市圈现代商贸业整体经济效率和发展能级。
近日,一则京东方招聘启事引发广泛关注:“2022年,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将正式在青岛布局落地,届时,青岛项目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行业模组工厂。该项目将分两期,一期投资82亿,年产量达150KK,年营业将超百亿。”
6月16日,济南“七人普”公报正式出炉,全市常住人口920.24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含原莱芜市数据)的811.25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8.99万人,增长13.44%,年均增长1.27%。当地媒体解读,济南GDP已过万亿,位居全省第二,人口排在第四位更多是因为辖区面积相对较小。
如何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实现跨市乃至跨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