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感谢你们帮公司解决了难题,我特意准备了三面锦旗,点赞政务服务中心的高效办理,这箱口罩是公司的一点心意,你们窗口工作每天接触的群众多,平时一定要做好防护。”陕西雨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先生冒雨送来了3面锦旗和一箱医用口罩,感谢...
百亿创投基金、50亿抗疫恢复发展基金、50亿国资综改基金、10亿后备上市企业基金、百亿元西安市工业(支柱产业)倍增引导基金……今年以来,西安政府引导基金可谓是遍地开花。与此同时,红杉中国、深创投、IDG等知名资本不断聚焦西安;唐兴天下、西高投、陕投基金等本土投资机构崛起,西安创投生态圈日益成熟。明显看到的是,政府LP的地方特性正在加剧,社会资本不断在西安加码投资,更甚者,地方引导基金向全国投资人伸出了橄榄枝,头部的VC/PE更是政府LP重点“抢夺”的对象。
据观察,沣东新城明确将先进制造作为主导产业后,制造正成为沣东新城的产业底色和特色,其培育孵化并吸引了众多优质产业项目和头部企业进场,且以头部企业为核心,若干个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加速成型。眼下,“智造”潮起,沣东新城因其在先进制造领域可圈可点的表现,成为西安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的重要支撑。“其或将是西安最强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之一。”区域政经观察人士称。
作为西安高校教育禀赋最聚集的区域之一,大学高校聚集带来无可比拟的人才优势,32所高校的30余万名师生的生活学习,为长安区快速发展,奠定了更好的人口基础。同时,发挥教育资源禀赋,亦利于长安区打好科创牌,借助秦创原平台,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环境。未来,长安区仍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聚力打造城乡一体、协调均衡、优质多元的科教文化首善区,把大学城建成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乐园,一座宜业之城呼之欲出。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更是一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10月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促进工业有效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23年1月1日起...
28日,陕西省汇创上市后备企业股权投资基金(简称“上市后备企业基金”)正式签约,这是陕西省首支上市后备基金,也是全国范围内首支。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采用了双GP模式,即长安汇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汇通基金”)和榆林市煤炭...
西安综改基金是长安汇通继出资国调基金后,支持陕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再次发力;亦是西安成功获批开展综改试验一年后的再度更新。作为陕西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推动者,长安汇通如何再次践行省属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功能定位,持续发挥“区域投行”作用?
9月20日,“高质量发展看西咸”媒体行活动启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参观沣东自贸产业园、沣东新城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日立能源全球电容器及电能质量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全方位了解夯实高质量发展,剑指先进制造业强区的开放之区、活力新城。...
去年以来,国家级都市圈不断扩容。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等都市圈相继获批,武汉、郑州、合肥、南昌等都市圈规划也“在路上”。近日,重庆都市圈获得国家批复,成为第六个国家级都市圈,亦是首个直辖市都市圈。可以说,打造都市圈,符合从大城市到中心城市,再到都市圈和城市集群的发展逻辑,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重点发展方向。粉巷财经注意到,在现有的六个城市圈中,仅西部地区就占据了3个席位。在都市圈改善交通、提升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下,西部“明珠”们也不再备受“吸血”争议,从而推动西部经济崛起。
一个月内,上海二度发力落户政策,让一向高冷的城市显得有些“迫切”。一方面来看,集聚高质量人才能够快速稳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亦是多个城市发力“抢人”的当下,上海“急了”的体现。明显看到的是,城市竞争已经从资本竞争转向人才竞争,一二...
产业是城市的发展基石,产业园区更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对进一步推动“链主”企业落地、促进产业链配套聚集、凝聚创新人才、提升本土产业竞争优势,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先进制造业”“硬科技”成为西安广泛聚焦...
对外合作重大展会活动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对于扩大城市影响、增进国际交往、拉动城市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具备深刻意义。作为西北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西安举办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等重大展会活动,不断以更好的状态对外展示西安国...
60个项目签约868.03亿元,这是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在招商引资的年度盛会—西安丝博会中首场活动签约的成绩。从签约项目名单来看,西咸新区吸引了上市公司、头部民企、独角兽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资聚集...
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它不仅是代表着地区经济形象和本地产业形象的一张“闪亮名片”,也能为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撑,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8月2日,陕西省政府印发推进...
不得不说,在经济增长层面,榆林又“赢麻了”。2017年,榆林经济总量突破三千亿元大关、2019年突破四千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五千亿元大关,十年间经济总量实现三次大跨越。2022年上半年,榆林再度逆势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