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更好地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以色列驻成都总领馆项目主任潘玛娅建议,成都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需要在传承创新天府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何谓世界的文化名城?核心词就是文化。”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在2020第三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上说道。成都已经是一座文化名城,但想与世界接轨,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张晴认为,“需要有城市文化的品牌、内涵和内容这几大要素,才能构成世界文化名城,缺一不可。”
10月28~29日,2020第三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在成都举办。成都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一群可爱的追梦人,且看他们如何理解此次论坛的主题“从文化空间到城市认同”。
找到核心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对每一座城市而言都至关重要。梳理城市文化命脉,“取得一些共识,再在各自的领域中去发散,去创造”,然后就会带来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书店作为桥接历史和未来的纽带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应打上深深的城市文化烙印。当前,传统书店向“书店+”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成为综合的体验空间。
当人的流向决定了城市去向,中国城市势必迎来一次急剧分化,能够率先在现有城市骨架内注入创新内容的城市,将在竞争中活下去,而那些空有商品房、宽马路、大广场的城市则将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死去”。换言之,在“十四五”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中国城市将划出“生死线”。
在赵少华看来,突出文化艺术特质的城市,更应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元的人文体验和精神文化感受,通过人文艺术之美推动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流行改变了人们与文化的互动方式,面对挑战,城市需要更具韧性,以继续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通过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全球越来越多的城市了解了成都发展战略,巴黎、米兰、成都等城市通过平台增进了交流和互动。
数百名全球知名文化大咖、业界领袖、相关领域权威机构汇聚蓉城,深入探讨文化与城市认同、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等重要议题,聚焦文化、旅游、时尚设计等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三城三都”建设建言献策。
“现代书店要与时代同行,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侯志明说。
“办好书店的关键,是看经营者是否以最大的心思去选最好的书。”翟德芳说,对读者而言,“不一定非要买杯咖啡、喝杯水,只要有好书就行了”。
今年以来,青羊区在稳金融保市场主体、创新搭建产融平台、鼓励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等多个方面聚焦着力,精准施策,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中小微企业信贷便利度和获得感。
全域“人城产”融合,新津“两园两区”产业功能区,呈现出不一样的底层逻辑,带来了“向新而生、津非昔比”的蝶变。
十四五期间城市的竞争力靠的是城市回归城市本质:高度创新、产业升级和文化思想迸发。成都在同一天分别以创新和文化为主题举行两场会,正在向全球释放“开放创新文化”相协调的公园城市发展动能。
截至9月底,成都自贸试验区注册企业13.45万户,同比增长47%,远超成都市平均水平,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国自贸试验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