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从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新规。相比征求意见稿,《通知》删除了“分润收费比例不得超过30%”等条款,给予助贷机构更多灵活性。此外,《通知》强调借款人单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需符合最高法规定,即年利率不超过24%,可能影响部分年化利率超24%的消费金融业务。“双融担”模式或因合规压力受到冲击。此政策旨在规范助贷市场、降低借款人融资成本,涉及商业银行、助贷机构及借款人多方利益。
近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致3人死亡,事故责任认定引发广泛关注。小米公司表示,事故发生后已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到非车主本人在驾驶。在车辆出借的情况下发生事故,车主要承担责任吗?多位律师、保险专家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近日,新华保险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港股上市公司北京控股15万股,持股比例增至5%,触发举牌线。新华保险表示,此举旨在优化资产负债匹配,实现长期稳健收益。自2024年以来,多家险资频繁举牌,标的涵盖银行、水务能源等领域,如中国平安多次举牌银行股,长城人寿则青睐基础设施类股票。分析认为,在资产端承压背景下,险资持续加大长期优质红利类资产配置,以平滑利润波动并满足长期稳定需求。
日前,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35家披露年报或业绩快报。数据显示,银行业整体营收增速回升、净利润改善。从营收增速来看,15家银行营收实现正增长,占比达65.21%。在15家营收正增长的银行中,瑞丰银行和常熟银行的营收保持双位数增长,分别为15.29%和10.53%。
近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银行业如何推动科技金融展开讨论。邵科接受采访时指出,科技金融将成银行业核心业务,银行主要通过债权工具、股权工具和加强科技金融生态合作这三种渠道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他表示,科技金融领域相关授信模式会改变,但不会取代其他业务的授信管理模式。
数据显示,农业银行2024年实现净利润2827亿元,同比增长4.8%。在业绩发布会上,行长王志恒表示,农行计划进一步加大县域农村金融供给,优化信贷结构,并强化风险管理以确保盈利稳定增长。未来,农行将通过优化资产结构、稳固非息收入和加强风险管理等措施,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4月3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新的“对等关税”举措,引发全球金价上涨。CFTC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当周,以对冲基金为主的机构减持黄金净多头头寸747100盎司。华尔街此举并非看空金价,而是因美股下跌导致保证金压力及伦敦现货价差吸引资金转移。与此同时,黄金ETF吸金超192亿美元,推动金价走高。分析师认为,特朗普政府政策增加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促使资本涌入避险资产,未来金价或进一步攀升。黄金开采企业和贸易商则根据各自策略调整仓位,但均看好金价长期走势。
4月2日,邮储银行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董事长郑国雨回应市场对其核心一级资本“紧平衡”状态及“自营+代理”模式下代理费调整机制的关切。邮储银行迎来1300亿元特别国债注资,预计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5个百分点,并加速推进资本计量高级法落地以突破瓶颈。同时,邮储银行首次主动调整代理费,优化费率结构,助力盈利能力增强。发布会上还就息差走势、资产质量等问题作出回应。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NO.1七部门发布新修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应急管理部、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4月2日对外发布新修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据悉,《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应当投保...
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资产配置和产品代销渠道面临较大压力。在资产端,债券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且曲线平坦化,导致固收资产增厚收益难度增加;负债端,代销渠道担忧债券价格回调引发赎回,要求严格控制净值波动。为应对挑战,部分理财子公司尝试加码债券价差交易与增持权益类资产,但高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让效果待考。与此同时,市场整体投资偏好更趋保守,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占比显著上升。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环境下,寻找兼顾收益与稳定性的资产成为行业难题。
A股市场中23家上市银行披露了2024年度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受减费让利实体经济、贷款利率下行及居民存款定期化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降,整体水平再创新低。其中,国有大行净息差普遍较低,而地方性银行分化明显。专家杨海平指出,净息差下降主要受货币政策导向、市场竞争及银行议价能力影响,但单凭此指标无法全面衡量银行经营能力。面对压力,多家银行计划通过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资产配置等措施管控息差。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和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净息差收窄幅度有望放缓。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 一如既往加强对息差的主动管理
2025年初,在长端利率下行背景下,为防范和化解利差损风险,国寿、平安、太保、太平等头部寿险公司发力分红险销售。多家公司管理层表示,将持续强化分红险推动策略,规划上新分红产品,推动分红占比提升,同时降低负债成本。此外,寿险成为客户刚需,头部险企将围绕客户需求搭建产品体系,强化产品推动和资源配置,优化产品结构。
2024年,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等头部险企在年报及业绩发布会上,纷纷聚焦人工智能(AI)技术对保险行业的深远影响。这些企业将AI提升至战略高度,积极探索其在客服、营销、精算、理赔等环节的应用,以实现降本增效和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