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屡次资金推动型投机行情中,散户们纷纷将风险抛诸脑后,加码投入、甚至融资投入,交易量频创纪录。
妖股可谓是A股市场的一道“风景线”,而一些资金涌入妖股以图分一杯羹,上演了股市版“捉妖记”。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开展真正的“捉妖”行动,迅速打击其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
对此笔者基本认可,但觉得仍有必要对违规减持大股东进行严格处罚,另外要多想办法从根本上防止大股东违规减持屡屡发生。
概括起来,就是说虽然有许多创业板公司业绩不怎么样,但是凭借高估值,可以不断收购有潜力有规模有价值的资产或股权,从而把业绩做实。
笔者认为,面对时下相当疲软的市场环境,仅仅适度放开“T+0”交易制度,还是不够的。除此以外,还得需要进一步提升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以及完善普通投资的风险对冲方式。与此同时,仍需继续大幅提高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和强化市场的监管模式等。这样一来,才能够从本质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逐步修复市场的投资信心。
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对中国贸易的影响总体上是复杂的。直接的影响是扩大了贸易顺差数据,但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初级产品出口国的收入,而作为初级产品出口主力的新兴市场早已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了一半的份额,但这样又会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
股市大幅震荡后,管理层对地方政府融资的约束仍在。房地产销售端虽有好转,但巨量库存之下新开工依然低迷,因此也并未带动全产业链产能再扩张。
确实,对于投资者而言,在他们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最需要的,还是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作为强大的支撑。退一步来说,若交易制度不平等,市场环境未能够得以好转,那么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也并不会得到迅速提升。
证监会为了控制风险,快速提出指数熔断机制值得肯定。建议监管层对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卖空监管的其他重要措施加快研究,力求实施有效的卖空监管。
对股市走向来说,涨跌有其自然规律。技术的干预和财税政策的调节终究只是治标。股市健康发展的根本要义,一方面在于内外两个市场是否景气,另一方面在于监管机制是否健全和投资者心理是否理性。
不过,这种三保险机制会否损害A股的活力、效率和流动性,还要小心把握。绝不能过度强调股市的稳定性而牺牲了市场的效率性、活跃性和流动性。
如何才能修复投资者信心?毫无疑问,避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是修复投资者信心最为关键的举措之一。
上市公司优良业绩和严重超跌是最大利好,笔者坚信,通过打击证券市场违规违法行为,A股必将平稳运行,走向健康灿烂的明天。
在投资者信心缺失的当下,中金所断臂自救提振了部分人的信心,形成正面效应。但同时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市场时将更加谨慎,其对市场的波动也更加敏感,反过来又可能造成更大的市场波动。基于此,上述规则调整能否降低期指对股指的负面引导,结果还有待观察。
推进中国股市制度更加健全,监管更加完善,交易更加成熟,打造一个“强大的资产定价平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千方百计做好,而不可以小视和漠视。而把“强大的资产定价平台”打造成功,就是要让博短差的“炒股者”越少越好,让尊重价值规律的“持股者”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