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挂牌。近一年的时间,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方面的瓶颈?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葛顺奇教授表示,对于自贸试验区来说,体制机制的约束限制、缺乏授权、开展实践受到过时法规约束等问题,导致第三批自贸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被进一步充分释放出来。
1月10日,由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打造的《中国自由贸易港探索与启航》《“一带一路”与中国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战略》两部科研著作正式出版。记者专访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教授,在他看来,目前自贸区的建设存在五方面的问题,包括宣传脱节、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缺少懂得国际业务规则的专业人才、自贸区内外联动不够以及同质化严重。
目前国内总体上只开放了工程咨询和方案设计,而在工程建设的其他领域,基于建筑设计规范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关于注册建筑师等资质认证标准不同。而具备先行先试属性的前海蛇口自贸试验片区,已经在其部分区域内打破了这种限制。2016年2月29日,前海管理局、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共同发布《在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试行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合作安排》。由此,前海试行香港工程建设模式,香港的注册建筑师等专业人士可在前海办公。
12月17日,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发布学术成果《数读桂溪》,以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为样本,通过对其近五年来经济、教育、人口、生态、医疗等数据的分析,来探索新发展理念下的街区建设新路径。
12月17日,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于成都主办的“《数读桂溪》学术成果发布暨研讨会”上,倪鹏飞就“建设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街区”发表了主旨演讲,在他看来,理想街区是一个具有持续竞争力的诗意街区,“总的来说,应该是三生好、三商高、三共多,这样的街区当前好、未来也好,它不止是苟且于现实,而且有对诗意未来的理想追求。”
此次公布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及候补委员名单中,有一位是自贸区在任官员,他就是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周波。根据上海自贸区官网挂出的机构领导信息,周波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另外还兼任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主任,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委会主任,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职务。
索菲亚科技园素有法国“硅谷”之称,也是成都高新区的“姊妹园区”。继与成都高新区发起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开启中法姊妹园区创新创业导师计划首期培训之后,此次欧洽会上,索菲亚科技园与成都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双方将在对方园区互设创新中心。法国索菲亚科技园主席让·皮埃尔·马斯卡赫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双方互设创新中心,合作模式是创新的,在中国是首例,他相信在中法关系里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存在。
“干事业要有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和锐意创新的精神。”这是陈宇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如此快速增长,离不开企业家们的努力,而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从‘世界工厂’升级为‘中国智造’,就迫切需要营造健康的企业家成长环境,弘扬信守契约、开拓创新、履责担当等优秀的企业家精神。
“天道酬勤、团队至上”是企业文化,也是徐峰相信的企业家精神。他说,只有努力勤奋、不断创新,同时激发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创新精神,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徐峰相信客户满意仍然是企业工作中心,精益求精仍然是企业家的安身立命之本。
中央首次提出弘扬企业家精神,是对企业家群体新的肯定与鼓励。当目光聚向到自贸区内的企业家个体身上,听听他们的创业故事。陈建文是四川奇迹集团首席科学家,他希望打造一家成都自己的独角兽企业。谈及创业心得,他表示,“创业的路其实很艰辛、很孤独,当身边围绕的是一群不畏艰辛、不怕失败的人时,那点挫折也不算什么。”
自贸试验区在弘扬企业家精神时,又该如何发力,才能迸发出更强的活力?海财经大学自贸试验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表示,自贸试验区与企业家精神两者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开放、创新和追求卓越。开放就是要有全球的视野,创新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追求卓越就是要把事情做到最好。这就是企业家在做一家成功企业和自贸试验区试点的过程。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而自贸试验区也是致力创新发展。在自贸区致力于先行先试的情况下,又对企业家精神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建立的一个适应新常态新时期的先行先试改革开放平台。对企业而言,自贸区首先带来的是投资环境的改变,实行了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对于外商的要求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这对我国的一些企业来说,相当于是过去的“狼来了”。这也要求新时期的企业家能够与狼共舞。
柯文,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高材生,在中国已生活十年多的他,现在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高新管理局办公室国际项目负责人。他有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会说“哥们儿”、“宅”、“要得”这样地道的俚语。他还是个洋女婿,娶了一位四川老婆。他说能够在自贸区工作“很幸运”,而在成都生活则感到“很舒服”。
上海自贸区四周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他表示,四周年之际,应该总结“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城市发展的联动机制”。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会发现有许多工作难点和不对称现象。例如,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如何更好结合起来。再如,许多改革任务超出了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的范畴,如政府转变职能,这需要在地方一级政府层面展开。
中国(上海)自贸实验区作为全国首个自贸区迎来挂牌4周年。过去4年里,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在保持自身先发优势的基础上,始终将“制度创新”作为其最核心的生命力。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时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功能是以制度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将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把住“制度创新”这条主线,努力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