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出圈的记录片《早餐中国》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早餐是生活美学的开场白。”但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这似乎正越来越变成一种“奢望”。
凭借深化改革自贸试验区的“特权”,促进国际通道“畅”、供应链“稳”,“蓉欧+”枢纽日益成型成势,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乃至成都已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节点。随之而来的亦是一批批中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产业聚集,为城市产业发展带来正向反馈。
双流自贸试验区聚焦“六类500强”“头部企业”“外资外贸”,深挖发动机细分领域,为成都双流航空产业发展汇聚澎湃动能,为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不断提速。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对外正式发布,5G智慧视频商圈落户成都春熙路商圈,带给消费者全新智能消费生活体验。
9月28日,成都、中国香港、新加坡三城联动,携手举行“全球科技创新论坛”,进一步探索亚洲在科创领域的合作可能。来自三座城市的专家和企业家已形成一种共识,参与“双循环”建设,将进一步加深亚洲城市间的合作,并有望在此过程中实现各地新一轮转型目标。
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然后呢?
成都市网络理政办主任廖俊表示,1.0版是建体系强基础,2.0版是全面对标对表,3.0版是坚持问题导向。
“在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离不开用户思维、场景思维和生态思维。”成都市新经济委副主任李佳林表示,成都强调用户思维,根据新经济企业的发展需求灵活调整相关政策措施,而不是“条块式”的政府管理来促进产业发展。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既要改革又要开放。”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第十二届副主席贺铿看来,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也是“一带一路”开放的桥头堡,今后的发展势头“肯定是喜人的”。
“通过这次产业联盟举办市场化专业化推介活动,将促进产业联盟相关商协会、各类专业服务研究机构、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和全产业链资源融合共享。”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次集中开工的8个电子信息工业项目总投资150亿元,涉及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多方面,包含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华兴源创西部总部等多个高能级重大项目。
9月28日,知名机构的投资人齐聚成都,在全球科技创新论坛上探讨产投融合双轮驱动下的新经济发展之路,并为成都的新经济发展以及相关投资机遇建言献策。
我们找到了四个有代表性的科技创业者,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经验,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决定在成都这座有活力的、不断发展的城市中定居,听听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为何选择留在成都。
来自全球国际大都会的200余名科技翘楚、金融领袖共聚成都,共同探讨企业竞争力、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等议题,制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议程。
经济的开放繁荣与创新,并非是由单一的因素成就。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江莉莉认为,新加坡的开放和创新离不开大学、产业和政府的“三螺旋”(TripleHelix)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