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余温还未散去,一年一度的艺考又热闹启幕。连日来,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知名艺术类院校招生考试陆续开考。记者探访各校发现,今年艺考报名人数再攀新高,竞争更加激烈。为何近年来艺考报考持续火爆?
从曾经第一季评分9.3分的火爆,到如今《舌尖3》豆瓣评分仅4.0分的口碑崩塌。真是中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魔咒。事实上,从2012年起,《舌尖》系列叩开了纪录片市场的大门,也为纪录片产业化提供了一个模式——IP化、拍续集,然而它却依旧没能保持住IP的质量……
而在新的时代文化和观众需求催生出新故事类型、新舆论话题、新典型角色的同时,中国影视发展至今已经具有的文化积累和作品资源,屡屡以经典翻拍的形式,如变奏曲般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经典作品意味着内容的久经考验,也意味着故事的群众基础。
文化综艺本就具有一定的专业和知识壁垒,在传播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局限,显得相对小众。然而,如果能以互联网思维经营文化节目,改变传统语言表达风格,在调查清楚受众群体及喜好的基础上,尽可能尊重相应受众的视听语言习惯,改单向度灌输式为多角度互动式传播。这样不但有利于为文化综艺节目吸引受众,而且有助于促进文化综艺对受众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文化涵养的熏陶,更充分地发挥电视节目的社会教育功能。
阿里影业于2月27日公布了2017年全年业绩,公司20.9亿元的销售及市场费用主要来自淘票票,不过,一直烧钱的淘票票凭借在互联网电影宣发市场的龙头地位,为阿里影业贡献了高达83.3%的营收,助力阿里影业收入23.66亿元,同比大增162%。
被电影《爵迹》支配的恐惧还在眼前,《爵迹2:冷血狂宴》便已在影院贴片宣传,宣布定档2018暑期公映。然而,从今年的春节档就能看出,一部电影如果仅有华丽的特效,声势浩大的场面,已经唬不住观众了。如今,在第一部扑街的情况下,《爵迹2》号称原班人马回归,这次网友们会买账吗?
《红海行动》中突击队的7名硬汉,连同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机枪手形象,在洋溢着合家欢气氛的春节假期,战胜了看似更为应景的呆萌胡巴、“唐探”组合以及西游四人组,完成了不可思议的逆袭。再联想去年暑期档《战狼2》中的超级战士冷锋,以及《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空天猎》等片中的诸多硬汉形象,不禁让人思考,这些走红的银幕硬汉是否映射着某种审美趋向和时代文化的变迁。
《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近日,不少网友看到这样的书名,忍不住发微博吐槽。好端端的胡适文集,为何要起“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这么个书名?让经典作品走进当下年轻人,需要如此包装吗?
“近观食物之美,远眺文化渊源”,让人期待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春节期间登陆央视播出。接下来,“舌尖”系列的每次亮相,可谓都挣足了观众的期待。
有人说《唐探2》抄袭鬼片《双瞳》的创意,还有人说《唐探2》里的笑点生搬硬套没逻辑,但它却凭口碑逆袭,截至2月26日15时许收获26.7亿元票房。反观近年来票房好的喜剧片似乎大多不是电影,《煎饼侠》是小品,《羞羞的铁拳》是话剧,《前任3》是段子集合。从这些来看,尽管《唐探2》创意有限、逻辑跳脱,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部电影,它的“紧张”和“虚无”是一段情节,而不是单薄的语言梗,只要观众在情节里总能笑出来。
当年电视剧《大宅门》火热一时,堪称电视剧经典之作,续作《大宅门1912》则平平淡淡;《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等好莱坞系列电影拍至第五部,全球票房不复前作之勇,口碑也跌至系列低谷。续作生产有其先天难度:珠玉在前,超越空间有限,创作动力与热情也难复往昔,加之“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观赏心理,想赢得观众自是不易。
就在前些年,“零差评”还是一些电影新片主打的口碑,在今天却已难觅踪迹。争议和讨论仍在继续,但很少有人再像过去那样随意使用“烂片”这个标签,或者简单地批评“这届观众不行”。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速成”吗。眼下,一批打着“几分钟读懂××”“经典名著快读”标题的图书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一部好的电影,足以改变孩子对世界的看法。电影中那些美好的画面、感人的故事,讲述着关于生命的善良、勇气、坚持、爱与梦想,让孩子们接触这些电影,教会他们该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勃兴是2017年国内电视荧屏最大的亮点之一。节目以来自世界各国的电影爱好者为主角,设置多个竞赛环节考察选手们的电影知识,通过激烈的竞争彰显电影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电影的美学体系,展现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