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于1月上旬专访了墨腾创投创始人李江玕。随着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关注其崛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李江玕指出,低价策略在本地市场和跨境电商中的逻辑不同,前者通常受政府鼓励,后者则可能引发当地产业担忧。面对“特朗普2.0”的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局势变化,出海企业保持警惕并注重财务考量。本土化是关键挑战,具备良好国际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和对海外市场的深入了解尤为重要。
2025年1月初,在2024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学术论坛上,ZIBS副教授万峰发布了《2024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百强调研分析报告》。该报告展示了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百强的规模、地理位置和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国际化百强境外营收总额为38154.63亿元,占总营收的27.49%,户均为381.55亿元。
从早期的黑白影像到如今的超高清、智能化显示技术,电视每一次显示技术的变革,都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文明迈进。站在新的百年转折点,下一个驱动电视变革的技术点会是什么?“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现有的技术框架内,尚未出现一种能够堪称完...
◎EX机器人创始人李博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大模型技术显著提升了人形机器人与用户的交互体验,降低了研发成本。目前公司的线下文旅综合体已实现盈利,预计3至5年内可收回成本。此外,公司还在拓展教育、陪护等面向C端的应用场景,并计划在未来10年左右真正面向C端。不过,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同质化竞争等挑战,未来3至5年将是淘汰期。
◎2024年10月末,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中透露,公司研制的SE01人形机器人正式亮相。这款极具科幻感的人形机器人成本已降至10万元人民币以内,预计售价约15万元,远低于市场上大多数同类产品。SE01身高170厘米,具备端到端神经网络解决方案和一体化谐波关节模组,定位为家庭陪伴和工业场景使用。公司通过自研技术和大规模生产实现了成本大幅降低,其中关键部件如关节的成本显著下降。当前,人形机器人正逐渐进入量产阶段。
◎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正处于试点阶段,如蔚来的汽车工厂已部署人形机器人进行现场搬运。尽管目前尚未形成商业闭环,但前景广阔。当前行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是AI技术尚未达到突破性水平,导致机器人效率低于人类,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然而,随着大语言模型和其他AI技术的进步,预计三到五年内将出现具有商业价值的终端产品。王兴兴强调,中小公司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性,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近日,速腾聚创首次对外展示最新研发成果——“机器人灵巧手”。公司CEO邱纯潮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过去10年公司专注于做好机器人的“眼睛”,未来将聚焦视觉、触觉、电机等关键模块,为AI机器人时代提供核心增量部件及解决方案。速腾聚创在技术、人员和量产方面具备优势,已成功与多个重要客户进行不同垂直领域新型产品的共同开发,预计2025年机器人领域的出货量有望突破6位数。
◎乐聚机器人CEO常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大模型技术发展是近两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爆发的核心原因,“夸父”机器人已适配多种大模型,能在多场景完成多任务。乐聚还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开放生态平台,与多家企业合作,落地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家庭服务四大标杆场景,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创新,助力其走进千家万户。
12月26日,在2024年中国机器人网年会现场,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广汽集团在本次年会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张爱民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仍处于“小学阶段”,虽然不能立即创造经济价值,但未来潜力巨大。对于技术路线选择,他认为轮式机器人在效率和成本上有明显优势,而足式机器人则在狭窄区域操作更灵活,因此在不同场景中有各自的应用优势。
12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视频连线了在美国加州创业的“95后”骆豪。他从金融专业留学生转型为电动三轮车(俗称“三蹦子”)销售商,首日销售额达1万美元,不到一年营收达几百万元人民币。骆豪发现美国农牧场主和地摊商对性价比高的“三蹦子”有需求,尤其在农场中代替皮卡拉货,价格仅为皮卡的十分之一。尽管面临资金、物流等挑战,骆豪已卖出100台“三蹦子”,并计划扩大产品线至电动滑板和自行车,逐步从零售商向批发商转型。
在回答“中国商业航天未来几年内可能实现的突破性进展有哪些”这一问题时,中科宇航首席财务官樊娜表示:“运载能力有多大,空间的舞台就有多大。所以,首先是大运力火箭和可重复使用技术的研制突破,同时配合发射技术上的创新,如电磁发射技术和商业发射场的建设等。”
12月11日,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尽管AI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但未来三到五年,AI在部分领域里可能有爆发的机会。他还透露,在AI领域,TCL通过长期的发展规划,推动AI技术在研发、制造等高价值场景落地并应用,创造年效益超过5.4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创刊20周年之际,诚迈科技董事长王继平接受专访,探讨信创产业发展。王继平指出,信创产业涵盖芯片、操作系统等多环节,预计到2027年国产化替代将全面完成。当前信创产业面临生态系统建设和采购资金两大挑战。王继平认为,信创电脑将成为市场新力量,未来三年将迎来集中采购潮。
◎从新能源到新出行,从光伏、锂电、储能、新能源车到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各类产品都离不开连接器的身影。那么连接器又如何助力我们减碳,乃至进入零碳社会呢?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全球连接器龙头泰科电子(TE)中国区总经理张超。
2023年,开立医疗在国内消化内镜的市场占有率前进到了行业第三,这是国产品牌首次超过进口品牌。很多人好奇开立医疗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做到的?陈志强的回答干脆利落,就是以临床为导向,把每个产品的细节都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