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机器人创始人李博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大模型技术显著提升了人形机器人与用户的交互体验,降低了研发成本。目前公司的线下文旅综合体已实现盈利,预计3至5年内可收回成本。此外,公司还在拓展教育、陪护等面向C端的应用场景,并计划在未来10年左右真正面向C端。不过,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同质化竞争等挑战,未来3至5年将是淘汰期。
◎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正处于试点阶段,如蔚来的汽车工厂已部署人形机器人进行现场搬运。尽管目前尚未形成商业闭环,但前景广阔。当前行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是AI技术尚未达到突破性水平,导致机器人效率低于人类,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然而,随着大语言模型和其他AI技术的进步,预计三到五年内将出现具有商业价值的终端产品。王兴兴强调,中小公司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性,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近日,速腾聚创首次对外展示最新研发成果——“机器人灵巧手”。公司CEO邱纯潮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过去10年公司专注于做好机器人的“眼睛”,未来将聚焦视觉、触觉、电机等关键模块,为AI机器人时代提供核心增量部件及解决方案。速腾聚创在技术、人员和量产方面具备优势,已成功与多个重要客户进行不同垂直领域新型产品的共同开发,预计2025年机器人领域的出货量有望突破6位数。
◎乐聚机器人CEO常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大模型技术发展是近两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爆发的核心原因,“夸父”机器人已适配多种大模型,能在多场景完成多任务。乐聚还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开放生态平台,与多家企业合作,落地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家庭服务四大标杆场景,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创新,助力其走进千家万户。
因为频段资源和轨道资源都是有限的,全球都在加快完成自己的卫星链覆盖,竞争压力很大,我们要“占频保轨”(占领频段保留轨道),尽快发射更多的卫星。所以我们更加需要提高运载火箭的效率,大幅降低成本,加快火箭发射频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表示,为保障我国锂资源供应链安全,需创新升级盐湖锂资源开发技术,加大锂资源开发力度,推进锂电综合回收利用,加强人才保障。郑绵平指出,中国锂资源丰富,但需逐步开发,盐湖综合利用是提高效益的关键。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介绍,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不仅要赋能大湾区融合发展,还要与内地更多具有产业优势的城市群深化合作,助力香港“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他表示:“我们可以思考的是,不同地方的优势产业如何跟香港更好地对接、合作,(最终)提升竞争力。”
◎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表示,三元锂电池装车量有望提升至五成,未来将注重提高安全性和快充性能,同时强调新能源企业出海需注重品牌建设和合规性,预计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价值将超千亿元。
◎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表示,未来大湾区需通过产业整合和资源要素的跨行政边界流动,提升整体竞争力,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和金融领域。此外,优化营商环境和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也是大湾区发展的关键。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市场和技术的试验田,大湾区最重要的就是对外开放。大湾区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家信心,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
◎珠海先进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龚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表示,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政策和优势,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横琴合作区的定位之一是要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而经济多元发展的主要抓手在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的皇冠,能起到更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及帮助澳门青年就业。
◎“‘撤辣’虽然带动消化了一部分库存,但目前香港开发商手头上还有很多待售的单位。”会德丰地产副主席兼常务董事黄光耀表示,鉴于目前的高息环境,不仅有些买家不愿意做按揭贷款,开发商也担心融资成本太高。现阶段,开发商更希望的是尽可能地回笼资金,加快周转,减轻利息负担,利润不是当下开发商首要的考虑因素。◎“内地的社交平台都非常成熟,我们今年初也建立了微信、小红书的官方账号,应该是香港开发商第一个在小红书拿到蓝V认证的。这是为了让内地买家可以更多认识、了解我们,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内地买家的需求。”黄光耀表示,今年也首次尝试了网络直播,并专门为内地买家举办了不少活动。
◎深城交副总经理黎曦表示,飞行安全也与商业模型的成熟息息相关。低空经济产业要实现商业模型的成熟,必须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首先,飞行成本需要显著降低;其次,安全性必须大幅提升;最后,空域管理能够授权。
◎联合飞机虽然是以军工起家,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飞行控制系统和电控共轴技术打破技术封锁。但近年来,联合飞机也在积极开拓民用无人机市场,多个“低空+”新业态已经走通了商业模式。◎近日,联合飞机副总裁、深圳基地总经理范欣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呈现指数级的增长。
◎东部通航董事长赵麒表示,当前,国内发展低空经济有政策环境积极开放、市场发展潜力大、产业链相对成熟等优势,但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