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介绍,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不仅要赋能大湾区融合发展,还要与内地更多具有产业优势的城市群深化合作,助力香港“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他表示:“我们可以思考的是,不同地方的优势产业如何跟香港更好地对接、合作,(最终)提升竞争力。”
每经记者 黄婉银 卢嵘 每经编辑 文多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生产力局)做得非常好!非常好!”这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不久前对生产力局作出的评价。
生产力局是于1967年成立的香港法定机构,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随着香港早期的工业发展脚步而设。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制造业迎来黄金时期,成衣、玩具、塑料花、棉纺等产业共同成就了“香港制造”。由于它们多属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当时,生产力局的使命就是从引进新机器、改造模具等不同角度,帮助本地工厂进一步提升生产力。
一路走到今天,生产力局已经运行了57年,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进步下,已经有了新的使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香港新型工业化。
生产力局主席陈祖恒出身于香港以制衣闻名的家族,他的父亲陈守仁博士创立的联泰控股有限公司是“香港制造”的代表企业之一。陈祖恒亲历了香港制造业的转变,也对香港发展新型工业化充满信心。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在每日经济新闻成立20周年之际,陈祖恒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他表示,生产力局今年已开馆香港乃至大湾区首个、规模最大、聚焦未来制造的“新质生产力展馆”,展示香港特区及大湾区其他地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和智能生产线成功案例,强化“香港制造”品牌价值。生产力局将继续推广“智能微工厂”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
他认为,生产力局不仅要赋能大湾区融合发展,还要与内地更多具有产业优势的城市群深化合作,积极推动“政、产、学、研、投”创新协同,助力香港“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NBD: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陈祖恒:我们国家是一个工业大国,在经济和工业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必然要跟随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进行调整,让产业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所以对新质生产力而言,核心驱动力肯定是科技创新,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等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革新。而当产品和产业链提升后,整体的商业模式或者产业方向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建立了新能源等产业优势等等。
当然有特长也会存在一些瓶颈,比如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等我们还在追赶。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香港可以发挥自身联通国际的优势,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生产技术等引进来。
NBD:《2024年施政报告》内提出一系列推动经济、促进创科发展的措施及愿景,哪些是跟香港的新型工业化相关的?生产力局后续将如何落实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
陈祖恒:香港特区政府《2024年施政报告》明确表示会加强香港创科产业生态圈系统性建设,提出要成立“香港新型工业发展联盟”,构建香港新型工业合作平台、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成立“低空经济工作组”、构建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强化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地位、向“BUD专项基金”注资10亿港元与扩建“电商易”等一篮子加大扶持中小企的举措。
生产力局全力支持并配合《2024年施政报告》发展经济及落实创科发展的工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促进知识产权贸易及保护,顺应国家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的方向,利用传统产业优势,带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转型,加强人才培训,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
同时,作为中小企的强力后盾,生产力局一直紧贴业界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六大重点支持服务,持续加强对中小企的多元化服务及支持,特别是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在科技应用上的落地,全面增强其竞争力,促进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展馆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尹申琰 摄
NBD:生产力局为什么会提出“香港有工业”的口号?您认为香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什么?
陈祖恒: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香港只转型到金融领域,但实际上香港的工业一直在持续发展转型。以前,随着人均GDP和工资不断上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自然向成本更低的城市迁移。如今,香港工业的核心在于提升附加值,不再涉足大批量低增值的产业。这就要求产品具备竞争力,而要使产品具有竞争力,企业就必须具备市场前瞻性,紧紧跟随市场变化的速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香港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的加持,尤其对于地少、劳动力成本高的香港市场来说,用高科技手段助力传统工业转型显得尤其重要。
为让大众更了解香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成果,生产力局于今年提出以“香港有工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社会大众及业界了解香港不仅拥有金融,更在积极迈向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工业竞争力。
NBD:生产力局提出了“智能微工厂”概念,这一模式是如何助力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
陈祖恒: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因此,契合这一要求的“智能微工厂”创新发展模式将成为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流方向。“智能微工厂”就是采用先进的智能生产技术和系统,通过人工智能(AI)、物联网等新科技灵活“管控运”,大幅提升空间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形成智慧空间。这种模式能够满足高度定制化、灵活生产和快速回应市场能力需求的行业,如健康科技、关键零部件和电子等战略性行业,都非常适合发展“智能微工厂”。
打造“智能微工厂”后,还需要专业的人去操作这类工厂,人才培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对于香港中小企业,我们也会助力他们寻求合适的特区政府资助。
NBD:与内地城市相比,您认为香港打造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陈祖恒: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香港的国际化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可能受到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持续不稳定的外部因素挑战,但这些都是可以去应对的。“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及累积多年的国际经验、信誉及网络,让香港的国际化地位具有很强的根基,不是其他城市可以随意替代的。随着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推动高质量发展。香港将成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桥头堡”及人才高地。
而且,国际化不是简简单单的沟通交流,而是可以成为不同行业、企业进行国际化的中转站、试验场,一个内地的产品或企业可以先在香港建立好国际化标准、适应好国际化要求后,再成功“走出去”,所以在这方面香港是有独特优势的。
同时,香港跟内地的持续深入合作,也十分有利于香港发挥“超级增值人”的角色,进一步助力内地企业和技术“走出去”。
生产力局持续深化与海内外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加强科技成果验证和转化落地,同时提供国际检测认证服务,帮助企业用好香港优势“并船出海”,目前已有科技与企业“出海”的成功案例和正在推进的项目。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尹申琰 摄
NBD:生产力局已经制定了“9+3+1”发展计划,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预计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陈祖恒:生产力局不仅是香港的法定机构,还要放眼如何融入整个大湾区的发展。近几年,生产力局持续跟广东和澳门进行连接、合作。当我们在融入的时候,会发现大湾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产业优势,所以我们希望在大湾区9座内地城市里都有办事处或服务点,有人和资源配合每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服务当地的供应链。目前在大湾区9座内地城市中,已有8座城市设立了服务点。
下一步,就是看如何以9座城市的服务点为基础,建立3个技术中心。最后,希望我们可以在第三阶段,建立起一个研究中心或者研究院。
另外一个赋能大湾区发展的重点就是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的合作。河套合作区在深圳福田区的南端,地处深港接合部,具有“一区两园”跨境直连互通的独特优势。河套区合作区将在深港合作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生产力局将全力配合河套合作区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政、产、学、研、投”创新协同,促进港深合作不断深化,赋能大湾区融合发展。
NBD:目前生产力局已经在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都建立了合作,与这些区域的合作内容和方向是否各有侧重?
陈祖恒:每一个产业链、生产链需要香港(合作)的功能不一样,我们可以思考的是,不同地方的优势产业如何跟香港更好地对接、合作,(最终)提升竞争力。
比如今年9月,生产力局与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青创中心)携手成立“京港研发加速中心”,并与首批4家中关村科创企业签署科研合作意向协议,“京港研发加速中心”将设在香港生产力大楼。长三角方面,生产力局则是联合打造了“香港—长三角联合创新中心”,引入海内外先进技术,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技术转化、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等,合作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成果,为产业界提供技术先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引领作用。
近几年,特区政府一直在深化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规划,《2024年施政报告》也提到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重大引擎。我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把整个规划尽快落实,当然同时也要监督好、规范好。对北部都会区来说,如何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才进去并在区域内工作、生活,我认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再下一步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以接下来我们会更多地去了解西部的工业、产业情况,看生产力局可以如何更好地对接、合作。
NBD:您今年再度被委任为生产力局主席,请问您在未来两年的任期内有什么目标或计划?
陈祖恒:生产力局将持续做好“服务中心”的角色,全力配合国家发展战略、配合香港特区发展方向,以创新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为更多中小企提供服务,促进“政、产、学、研、投”紧密协作,共同说好香港创科故事,促进香港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大湾区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推动河套港深创科园发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