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咬紧阵痛的牙关、迈出坚实的步伐,努力积蓄的,是未来一个世代的正能量。
在悲观预期可能会影响中国市场的情况下,这种表态释放了重要信号。比如,在宏观政策方面,依然会围绕稳增长做文章。为了扭转经济低迷,自8月以来,政府已经推出多项稳增长政策。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外储来源基础仍在,而且很牢固。这个基础就是经常项目顺差没有变化。金融项目变动的随机性很大,而只要基础性的经常项目顺差没有变成逆差,外储短暂性升降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与任何一种新的金融手段或者工具一样,传统金融业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并不会因为资产证券化这一个新事物的出现而销匿。
总之,进口贸易数据不佳,与国内需求不足密不可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出口方面会有所改善。如果国内需求再出现好转,进口贸就容易得到有效提升,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能凸显出来。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增速变慢,也是经济和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升级。调结构要通过一揽子改革来实现,改革需要付出代价,甚至是阵痛。要想让中国这个全球经济引擎尽早恢复动力,就要对中国市场化改革抱定信心。
在这种形势下,不宜继续歧视房地产,尤其是合理的住宅需求、住房消费,而应该大力支持,政策宽松程度应逐步回到2005年之前。这样既利民生,又有助于稳增长。
“进入8月份后,全国发用电、铁路货运装车情况和房地产价格、成交量都有好转,显示经济运行在波动中企稳,在调整中向好。”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仰哲说。
与其加入货币战,不如做好产业升级换代。无论产品升级还是经济转型,社会都需要承受阵痛,不过那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二元”状况由来已久,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看病热衷“北上广”,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就医现象。这不仅造成了基层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让老百姓看病少跑路、少花钱,其惠民效应值得关注。
未来注册制肯定要推,而且应该选择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推,这是市场走向成熟必须付出的代价。当然管理层可以适当调控股市下跌的节奏,防止持续大跌引发危机。
当前,政策面对楼市的期待或者政策性宽松,是当前市场语境下的应急之举。无论股市还是楼市,政策面追求的是长期的稳定和风险可控。
事实上,在多数调控政策都已经陆续退出的背景下,如果按照过去的情况,目前的政策已经足以让市场火爆了,那么为什么仍然没能够有效改变楼市的低迷状况呢?
股市震荡来临时,监管层出不出手?这是全球都曾遇到的难题。但到了中国,却成为大难题。
最近一段时期,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莫过于养老金入市获批的消息,这预示着养老金入市的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事实上,养老金入市获批,将会对A股市场带来诸多积极性的影响。首先,最为显著的,莫过于新增流动性的补充预期。根据数据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