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A股IPO市场有4家公司首发上会,且全部过会。与此同时,3月份还有7家公司获得IPO受理,其中包括国内最大新能源发电运营商之一的华润新能源,其245亿元的拟募资额也是目前A股市场所有在审IPO项目中最高的。3月份有18家公司在香港联交所递表,这一数量较今年1月份和2月份有所下降。不过,当月有9家A股上市公司首次公告披露拟赴港IPO。
2025年一季度,27家公司在A股IPO上市,共募集资金165亿元。其中,开发科技募资11.69亿元,创北交所募资纪录。成都、舟山、鹰潭、敦化等城市均有新增A股IPO公司。江南新材是鹰潭首家上市民企,其成功上市得益于当地良好的产业禀赋。亚联机械为年内首家在A股上市的吉林企业,敦化市通过“吉翔”计划推动企业上市。
在优必选和越疆先后登陆港股市场后,极智嘉科技和云迹科技也紧跟着递表港交所。顶着细分领域头部公司的光环,上述公司吸引来了明星投资者的背书,但摆在其面前的,还有何时走出亏损的疑问。记者注意到,上述4家赴港上市机器人公司均以较高的销售开支和研发开支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
截至2025年3月25日,有28家A股上市公司计划或已申请赴港IPO,总市值超2.75万亿元,新能源和医药生物行业公司居多。去年以来,已有4家A股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同时多家A股公司计划或已经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A股公司兴起赴港IPO热潮,原因包括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融资平台等。
截至3月17日,本月已有至少7家上市公司披露对外收购计划,且收购标的是曾经(拟)进行IPO的公司。不过,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收购计划都能顺利落地。在本月,已有至少两个此类并购案例宣告失败。对于后续拟上市标的被上市公司并购的趋势,有券商人士认为,这或取决于IPO等方面的情况。
本周A股市场有5只新股迎来申购,包括江南新材、新亚电缆、矽电股份、浙江华远和胜科纳米。这些公司覆盖半导体、电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今年以来,IPO注册环节显著提速,注册生效时间也大幅缩短。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指出,全面注册制后,IPO流程化,加之待发行公司库存较少,促使了这一加速。
截至3月10日,尽管A股市场IPO受理端较为冷清,仅有1家公司获得受理,但IPO辅导备案企业新增70余家,总数达到1757家。某券商保荐代表人表示,基于较高的辅导备案基数,今年IPO受理数量有望增加,尤其是集中在各季度末。值得关注的是,13家此前终止IPO的公司再度启动辅导,如中达新材、双达股份等。
2月,3家IPO公司首发上会且全部过会,全部拟在上交所上市,其中威高血净是血液透析龙头企业,中策橡胶是老牌轮胎制造厂商。2月A股市场共有10家公司终止IPO,数量较1月大幅下降。2月有22家公司递表港交所,其中包括奇瑞汽车等明星公司,宁德时代等3家A股上市公司也递表港交所。此外,9家公司完成境外上市备案。
2月7日,A股市场同日披露4家公司终止IPO,分别为北交所的图南电子、奇致激光、西诺稀贵以及创业板的美科股份。其中,图南电子和美科股份此前已过会。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份,A股共有29家公司终止IPO,其中13家已过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些公司终止IPO的原因多样,包括利润规模不足、行业定位不符或业绩下滑等。
2025年1月,A股IPO市场仅马可波罗建筑陶瓷公司成功首发上会。马可波罗主营建筑陶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2024年5月首次上会被暂缓表决后,终于在今年1月顺利过会。与此同时,A股有29家公司终止IPO进程,其中13家此前已通过首发审核。此外,北交所也有2家公司在提交注册后终止IPO。香港联交所共有40家公司递表上市,包括8家A股上市公司寻求“A+H”两地上市,主要为推进全球化战略。
11月,A股市场11家IPO公司成功过会,创今年2月以来新高,其中6家目标北交所上市。同月,4家公司获IPO受理,西安奕材成“科八条”后首家获科创板受理未盈利企业。11月A股终止注册的IPO公司数(4家)也创下了自去年9月以来的新高。此外,26家公司11月向港交所递表,创年内新高。
◎今年以来上市首日股价涨幅排名前十的新股中,除了在9月30日上市的长联科技,以及在6月5日上市的汇成真空,其余8只均来自在今年10月份上市的新股。不过,在券商人士看来,这样的新股上市首日大涨只是“虚火”,是不正常的。
11月1日,永杰新材、双瑞股份、天工股份和林泰新材4家公司集中首发上会并全部通过,这是今年以来首次。其中,2家公司拟北交所上市。这一结果引发市场关注,或表明IPO市场正逐步回暖。
◎目前是注册、发行端在稍微加速,而受理段情况并没有怎么变。过会、通过证监会注册申请以及完成新股发行的IPO公司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是也不会增加太多,因为现在IPO企业撤回材料的情况还在持续,而新申报的(数量)还跟不上撤回的(数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赴港IPO公司中,来自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的案例也愈发多起来。◎“A股和港股两个IPO市场的评价体系不一样,所以直接比较还是不合适。例如,有些A股市场要的企业港股市场并不喜欢。”某券商保荐代表人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