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渭南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57.73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和省级平均水平。渭南三产结构优化为19.8:26.5:53.7,第三产业占比过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达4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8.8%。粮食产量首次突破260万吨,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消费结构升级显著,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1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至816.5亿元,乡村消费增速是城镇的2.5倍。此外,旅游业发展迅速,春节期间景区接待游客196.33万人次,收入2366.09万元。工业增速最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2%。渭南依托“三线”建设奠定的工业基础,推进西渭融合,加强与西安的产业链协同,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截至2024年12月,西咸新区在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经济版图中崭露头角。过去一年,西咸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50家,占全市第一,GDP达到941.2亿元,同比增长5.4%,高于全省和全市水平。西咸新区市场主体总量达85.28万户,同比增长14.03%,新增市场主体20.19万户,占西安市新增量的46.88%。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西咸新区对新兴产业的迅速布局和政策支持。例如,西咸新区率先出台氢能产业政策,引入及培育氢能企业65家,并启动全域智能驾驶商业化试点。此外,西咸新区还与西安、咸阳共建8条重点产业链,承接两地产业溢出项目,形成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作为国家级新区,西咸不仅承担着创新试验田的角色,更通过高端医疗、教育、交通等资源的配置,为高端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2024年,咸阳以3001.27亿元的GDP和6.5%的增速拿下陕西增速第一,首次突破3000亿大关。其中,第二产业表现尤为突出,增加值达1113.69亿元,同比增长8.2%,尤其是能化、电子工业分别增长14.4%和8.7%。咸阳北部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110亿吨,年产量6000万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长武县和彬州市在前三季度GDP增速中分别达到13.2%和11.6%,采矿业对长武县的贡献率超过96%。此外,彩虹股份等企业的复苏也为咸阳经济注入活力,预计2024年净利润达12亿至13.2亿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高达84.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民间投资增长20.2%。咸阳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接待游客8602.93万人次,总收入577.38亿元。西咸一体化及西安交大的入驻进一步推动了咸阳的发展,使其在文旅、科技等领域焕发出新的活力。市长冷劲松强调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解决长期围挡等问题,彰显出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
2024年,铜川以6.4%的GDP增速位居陕西省第二,仅次于咸阳。作为陕西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铜川曾因煤炭资源枯竭陷入困境,但通过新兴产业布局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逐步摆脱“资源依赖”。铜川非能源工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显著提升,尤其是铝基新材料、光电子和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链分别增长25.0%、39.2%和62.4%,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此外,铜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8%,增速全省第一,乡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铜川通过关闭落后产能、治理环境污染及“西研铜造”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了从“黑金”到“绿金”的跨越,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日前,榆林市委、市政府在《榆林日报》发表2025年新春贺词,回顾了2024年经济表现。2024年,榆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48亿元,同比增长6%,高于全国和全省增速,贡献全省GDP的21.24%,稳居全省第二,仅次于西安。榆林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巩固了“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的地位,并向“万亿之城”目标迈进。过去十年,榆林GDP从2621.29亿元增至754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4%。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占比76.5%。尽管煤炭市场波动,榆林通过发展煤化工、氢能和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创新资本和人才回流,推动社会福利提升和商业消费领域发展。未来,榆林能否成功转型为技术创新源,将是其破局关键。
从2025年1月1日起,陕西省榆林市推出一次性生育补贴和育儿补贴政策,以应对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根据政策,夫妻双方中至少一方在榆林市落户满三年且新出生子女户籍登记在榆林的,二孩家庭可获得最多11000元补贴(包括一次性5000元及每年3000元育儿补贴至孩子2周岁),三孩家庭最多可获得40000元补贴(包括一次性10000元及每年10000元育儿补贴至孩子3周岁)。此举旨在通过经济激励鼓励生育,缓解人口压力。与此同时,榆林市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保障女性就业权益、落实税收优惠和住房保障政策等,力求全方位支持生育家庭。此外,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神木市实验中学提供了高达50万元年薪、免费住房等优厚待遇,引发广泛关注。这些举措背后,反映出榆林市希望通过提高软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和发展,摆脱对煤炭经济的依赖,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995年,西安碑林区启动特色街区改造,德福巷迎来发展机遇。德福楼作为首批入驻商家,1998年6月正式开业,经历从茶秀到咖啡馆的成功转型,见证了德福巷从冷清到繁华的过程。2000年至2014年,德福巷成为西安“咖啡酒吧一条街”,吸引大量年轻人和外国游客。但随后因市场竞争加剧及内部管理问题,德福巷逐渐衰落。2020年起,疫情进一步打击了德福巷的经济。2023年后,随着年轻创业者加入,德福巷再次焕发活力,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商业格局。德福楼老板王阿健表示,将继续坚守,致力于将德福楼打造为百年老店。
每周末,西安小寨银泰城变身“野生漫展”,成为二次元爱好者的聚集地。这里汇聚了众多coser,他们身着华丽服装,扮演心爱的动漫或游戏角色,展现个性与态度。改造后的银泰城引入了多家二次元品牌,如潮玩手办、谷子店和“三坑服饰”等,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其中“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的表述引发关注。我国此前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或出于推动产业升级,或出于东西部协调发展,均带动大量的高...
闲适的周日傍晚,落日的余晖仍有温热,西安湘子庙街宝哥的酸梅汤小店外,南门乐队的成员们如往常一般,相聚于此。他们熟练地拿起乐器,仔细调整着每一个细节,为即将在晚上八点于南门城墙下的演出做准备,准备妥当后,几个人习惯喝瓶啤酒,互相...
视角从恒安玩具拉到安康,这座地处秦岭深山处的西部小城,遍布着800多家毛绒玩具类企业,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中国毛绒玩具产业版图中的一块重要拼图,正在崛起的中国毛绒玩具产业新都。2017年,抓住南方产业迁移的机会,基本没有成体系产业和工业的安康,凭借富裕且更便宜的劳动力,以及生态资源禀赋,拿到了承载毛绒玩具产业的入场券,城市的命运齿轮由此开始转动。短短6年时间,通过“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模式,安康毛绒玩具大企业、代工小作坊扎堆聚集,安康毛绒玩具屡次出圈,成为国内毛绒玩具产业四大基地之一。从无到有,毛绒玩具产业正在悄然改变这座小城的面貌与城势。
在时光的长河中,传统文化宛如璀璨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如今,一款名为《黑神话:悟空》的国产3A游戏大作,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传统文化新境的大门。在这个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古老的建筑鳞次栉比,雕梁画栋之间散发着中式美...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明天西安拥有怎样的经济版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投资。客观来说,西安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剩下“最难啃的骨头”;时至今日,又恰逢国际跨国投资面临瓶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在这关键历史节点,如何为西...
近日,宝鸡市部分地区遭遇罕见暴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牵动人心,救援迫在眉睫,在洪灾救援工作的关键时刻,西凤集团公司迅速行动,通过宝鸡市慈善总会向宝鸡市渭滨区、凤县、千阳县、太白县捐赠善款500万元,用于抗险救...
随着中亚市场愈发受到国内企业重视,投资快速流入,本土化高端人才需求拔高,高校“出海”似乎也变得水到渠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