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围绕修订《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四川省政府《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等议题,与3名全国人大代表、15名四川省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
为何要立法为“健康”护航?四川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唐文金表示,当前,慢性病已成为全省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膳食不合理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较为普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肥胖、近视等问题日益突出,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等。
《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工作要点》提到,力争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将打造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培育细分产业集群、建立“AI明日之星”企业培育库、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群等。
数据标注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明确其为新兴产业。在市场和政府协同作用下,我国标注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应用模式较成熟,未来产业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但该产业仍处初期,有不少方面待完善,专家建议加快推进其规范化与标准化。
3月20日,由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经信局、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蓉品出川”酒类产业供需对接会在成都举办。本次对接会吸引了成都市酒类、餐饮、商贸、电商等行业的六十多家企业代表参会,共同探讨酒类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市场拓展。
本次活动以“蓉聘行动·立园满园”为主题,聚焦高校毕业生、“蓉漂”青年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等重点群体求职需求,围绕成都重点产业,现场设置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低空经济及现代物流、动漫及数字文创、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商业航天、银行及金融、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属国企等8个特色招聘专区,旨在全力贯通产业与人才供需匹配。
作为成都第二场、国资国企首场场景创新发布会,此次活动不仅标志着成都深化国企改革、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决心,更通过“场景示范+持续开放”模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活动邀请到成都市属国企、民营企业、商协会代表近百人共聚一堂,聚焦产业发展前沿,为成都持续推动场景应用创新,探索全新发展动能建言献策。
3月8日,彭州举行2025龙门春天山花季启动仪式。仪式上宣布,今年3月到5月,彭州依托景区自身春季赏花资源、特色文化,开展囊括24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活动,期待打造一场成都、彭州全域联动的春日文旅盛宴。
王江平表示,人工智能是靠数据来驯化的,既需要公共数据来支撑,又需要专业数据来发挥关键作用,当前专业数据集不完善是制约人工智能进入实体经济的最大障碍。“具体到一些行业数据更多掌握在头部企业、工程设计院、大学科研院所等手里,要通过一种商业模式把他们手里的数据集成起来,让大家共享数据集产生的价值。”他说。
自2021年全国两会以来,川渝两省市代表团已先后就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向大会联合提出建议。第五次联合建议,川渝为何对准“科技创新中心”?
李大福在梳理对比了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法规、规章现状之后发现,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有11个城市已出台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地方性法规,3个城市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地方政府规章,“只有成都市尚处立法空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的气象灾害防御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依托优势和文化底蕴,打造‘全球人文时尚之都’”。唐岚给成都提出建议,并给出了多项具体的实践路径。她建议,成都设立“天府时尚创新基金”,以支持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技艺与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项目,要鼓励开发“成都基因”的奢侈品、潮玩、数字藏品、元宇宙场景平台等新消费产品。
2月27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交办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共有534名代表提出建议1318件,代表建议总数、代表人均提出建议数均创历史新高。建议涉及教育、科技等多方面,优化营商环境等也是关注重点。
过去一年,全国已有19个与储能相关的建设项目或终止或延期,业内对叫停“强制配储”已有预期。在刘勇看来,新的政策是推动从“强制配储”到“按需配置”转变,加快提升新型储能项目利用率和多元化收益模式。各地政府也要转变思路,未来的招商引资一定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当地龙头产业的聚集效应,打造不同区域有典型特色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淡忠奎摄一季度是全年经济的风向标,眼下各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2月13日,四川省2025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在成都崇州市中发天信轻型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基地举行,航空发动机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