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透露:“博纳影业从美股退市回归后,日前已完成IPO前最后一轮融资。我们预计2017年上半年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于冬坦言,这是融资披露前他接受的最重要的一次独家专访。
“2016最后的正名”第一集,我们将首先关注正在院线热映的批片,专访熟悉行业的批片生意人和公司,揭秘略带神秘的批片行业。此外,在即将上映的影片中,还有部话剧基因的《驴得水》,其背后的开心麻花公司凭借去年爆款《夏洛特烦恼》登陆新三板,实现净利润暴增超2倍的业绩神话。这家以小博大的公司,今年业绩又是什么样的?
保底发行,说穿了是电影制作方和发行方依据电影票房预期,所搭建的一场赌局。只不过在这场赌局中,制作方享有了提前看筹码的优待,而发行方则要在未知的牌局中提心吊胆地摸牌。风险不同,盈利自然各异。不变的一点,最终决定收益的庄家,是电影票房收入。
6月以来(6月1日~8月23日),国内院线一共上映了100部电影,总票房合计105.36亿元。而在100部电影中,绝大部分是国产电影,占到75部,国产电影的总票房仅为46.83亿元,艺恩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暑期档国产电影的总票房为78.13亿元,同比缩水31.30亿元。去年暑期前三甲《捉妖记》《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暴风吸入超40亿元票房。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刘嘉表示:“数据后面都是有故事的,但数据本身不能完全代表成功或者失败。必须要弄明白它后面的一切,才能够了解产业发展的规律,或者说有什么经验教训。我通过研究这些,也慢慢悟出了一些电影的真实状况。”
片方满意,发行赚钱,从业者对于保底发行的狂热不无道理。前有《心花路放》《后会无期》《美人鱼》等成功保底案例,使得后来者更加肆无忌惮。然而本是制片方为确保影片收益的保险之举,却在各路资本参与下演变成价码乱战。伴随着一个个天文数字的保底金额在市场公开,风险亦接踵而至。
兵家必争之暑期档,票房沦陷,10亿元票房竟成为天堑。万达影视、博纳影业、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乐视影业五大电影公司,手握雄厚资金,拥有民营发行公司63.3%的市场份额,也无法帮助自家投资的电影变成今夏爆款。
最受粉丝拥趸的“小鲜肉”——吴亦凡、鹿晗、井柏然,在今年的暑期档中均有亮相。虽然在粉丝们心中光芒万丈,但上述两部电影在普通观众中引起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在满分10分的豆瓣电影评分体系里,前者豆瓣评分4.0分,后者5.2分。其实际票房与发行方预期的高票房差距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