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合信息”,证券代码:688615)4月15日发布2024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合合信息在2024年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稳健增长。品牌影响力及产品口碑持续提升,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竞争力加强,实...
2024年,A股多家半导体封测厂商公布年报或业绩快报。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营收、净利润均有所增长,通富微电、华天科技净利润增长显著。然而,专注于显示驱动芯片封装的汇成股份增收不增利,毛利率下降。汇成股份表示,行业竞争加剧,新进入者和新扩产能增加,可能导致毛利率进一步下滑。
2025年4月15日晚间,牧原股份公告称,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发行的H股股数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8%,并授予整体协调人不超过15%的超额配售权。牧原股份有关人士表示,本次港股上市旨在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拓宽未来增长空间。自去年以来,牧原股份“出海”动作频频,已在越南与当地农业公司合作并设立全资子公司。
智谱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担任辅导机构,成为首家启动IPO流程的“大模型六小虎”。计划2025年内完成上市前合规流程。近半年来,智谱已密集完成超48亿元融资,技术探索层面动作频频,业务覆盖多行业。专家指出,智谱此时上市难度较小,选择ToG、ToB路径,为上市提供业务支撑。
每经杭州4月15日电(记者叶晓丹)中国AI开源社区魔搭(ModelScope)推出全新MCP广场,上架千余款热门的MCP服务,包括支付宝、MiniMax等全新MCP服务在魔搭独家首发。魔搭社区为AI开发者提供丰富的MCP服务及调试工具...
4月14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显示,“大模型六小龙”之一的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辅导机构,成为第一家正式启动IPO流程的“大模型六小龙”。
2025年4月14日晚,泉为科技公告称,拟出售持股51%的子公司安徽泉为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泉为)100%股权,交易价款暂定2.7亿元。泉为科技表示,此次出售是基于公司未来发展安排,旨在回笼资金、优化资产结构并提高流动性。据泉为科技2024年半年报,安徽泉为去年上半年净利润出现亏损。
2025年4月14日晚间,北自科技公告称,公司股票将自4月15日开市起复牌。此前,北自科技公告称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苏州穗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并拟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北自科技主要从事智能物流系统的研发、设计等业务,穗柯智能则专注于智能物流系统和装备。此次交易旨在整合双方资源,拓展业务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
ASML在上海举办人才战略分享会,其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经理毛琴介绍了公司财务情况,ASML在过去几年中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预计2025年还会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谈及信息保护,称重视合规管理与信息安全。实际操作中通过管理机制、团队设定、员工培训等保障。还谈到AI大模型影响,认为部分工作可更高效,不同岗位技能需求将变化。
4月13日至14日,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正式启动。作为活动承办城市的深圳,携超3.5万个岗位赴沪。活动现场,国企、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受热捧,AI岗位成新晋顶流,高薪引进高水平人才,百万元以上年薪岗位超800个。此次招聘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为有志青年提供了创业资源。
4月11日,中远海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定增预案及新造船舶等议案。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80亿元,用于建造船舶等。公司财务负责人田超称,新造船主要替换老旧船舶,航线配置以中东到国内及第三方国家为主。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37%。
4月10日晚,OPPO副总裁刘波回应近期美国关税政策对手机产业链的影响。他表示,中国手机行业经历过所有的大风大浪,只要产业伙伴在一起,就没什么问题。无论形势怎么变化,将聚焦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如果不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就接不到那一杯羹。”
金价上涨带动黄金股集体走高,四川黄金连拉2个涨停板。4月10日晚,四川黄金发布2024年年报,营收微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近两成。公司从事金矿采选及销售,主要产品为金精矿和合质金,去年金精矿营收占比近99.9%。合质金产销量再度“归零”,公司称此前收入占比也不高。
多家机器人概念股,如三花智控、肇民科技和翔楼新材陆续发布2024年年报,但其均未披露具体的人形机器人业务收入或订单数据,原因是客户要求保密。相比之下,部分新三板企业,如川机器人则明确披露了相关财务数据。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充满期待,但从已公开年报中难以判断该领域是否实现规模化增长。
4月10日下午,商汤在上海举办“2025技术交流日”活动,推出“日日新SenseNovaV6”大模型体系。商汤董事长兼CEO徐立认为,大模型发展这么多年,其实已经用完互联网上大部分文本数据。也有观点预测,到2028年互联网上所有文本数据将被消耗完。不过,在徐立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知识(体系)都被消耗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