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重卡市场销量达2.37万辆,同比增长164%,其中3月销量1.04万辆,增长189%。工信部公告显示,新能源重卡“上榜”数量从去年同期的361款增至430款。市场火爆得益于供需两端共同推动,动力电池成本下降25%及快充技术进步促使消费者接受度提升,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显著。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潍柴动力、中国重汽等多家企业已推出商业化混动产品,预计2030年混动重卡渗透率将达30%。
近日,多名消费者在投诉平台反映,因3G基站撤网,导致奇瑞新能源等品牌的车联网功能受限。车企客服表示,由于车辆已过整车质保期且非质量问题,需消费者自费升级。法律专家表示,责任归属需视购车合同条款而定。若车企未充分告知消费者网络依赖风险,则可能因未尽到告知义务而担责。业内人士认为,运营商应提醒用户退网计划,车企则需制定应急预案保障消费者权益。此问题凸显了通信技术快速迭代对车载系统设计的影响。
4月10日,零跑汽车发布B系列首款车型B10,定位紧凑型纯电SUV,售价9.98万至12.98万元。新车基于LEAP3.5技术架构打造,搭载高通8650智驾芯片及激光雷达,支持高阶智能驾驶功能。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表示,平台化和架构清晰是其核心优势,目标是让B系列销量接近C系列,并推动公司盈利提升。
4月10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24-2025)》,2024年全国汽车4S店网络规模为32878家,同比减少2.7%,系近四年首次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激烈的市场价格战和品牌间竞争导致部分门店退出市场。数据显示,新能源品牌网络持续增长,而传统燃油车品牌网络收缩明显。
2024年,全球汽车市场格局经历着动荡和重塑。起亚却以309万辆的全球销量、12.7万亿韩元的营业利润(约人民币63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营业利润率达11.8%,稳居全球车企前三。尤其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几乎所有的合资...
4月9日晚间,比亚迪全新旗舰车型汉L、唐L上市,提供纯电与插混两种动力选择,售价分别为20.98万~27.98万元和22.98万~28.98万元。相比预售价,纯电版车型价格下探最高7.02万元。比亚迪计划在全国建设超4000座“兆瓦闪充站”,首批500座已同步启用,并向全行业开放合作。
4月9日,乘联分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全国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达512.7万辆,同比增长6%。其中,3月零售销量为194万辆,同比增长14.4%,环比增长40.2%,创近10年来3月同比零售增速新高。
数据显示,4月首周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6.9万辆,环比下降43.5%,渗透率为50.1%。小鹏汽车以0.75万辆成为单周新势力销冠,周销量环比增长21%,理想、零跑、小米分别位列第二至第四位。总体来看,一季度车市价格战有所缓和,但仍保持较强促销力度。4月将迎来新车上市潮,预计市场需求将稳健回升。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NO.1东风汽车申请注册无极智驾商标天眼查显示,近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多枚“东风无极智驾”商标,国际分类为运输工具、科学仪器、网站服务,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东风汽车集...
近日,奇瑞新能源业务调整引发关注,其新能源产品线或将进行大调整,2月份已进行人事变动。奇瑞小型车业务正在重启,全新QQ将亮相上海车展。此次调整能否规避品牌定位重叠、资源分散等问题,并且凸显差异化和竞争力,还有待观察。
4月8日,2025款小鹏X9开启预售,预售价为39.98万元起。新款在配置上全面升级,入门款配置接近现款中高配水平,最终上市价格或有所下调。新车承载着小鹏汽车拔高单车毛利率的厚望,业界认为其仍要面临国内MPV市场整体销量下滑及新能源渗透率较低的挑战。
2025年4月9日星期三NO.1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预增超86%4月8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今年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亿~100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86...
2025年4月8日星期二NO.1大众汽车集团与地平线在高阶智驾领域展开合作4月7日,地平线与大众汽车集团正式宣布,在高阶智驾领域基于地平线全场景智能驾驶方案HSD(HorizonSuperDrive™)展开进...
“上汽集团的战略从来没有错过。但我们必须承认,战略落地方面存在问题。我们要清楚过去好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采取一些正确的措施和方法。”日前,贾健旭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其对上汽集团过去的复盘与未来的思考。在贾健旭的分享中,上汽集团已经厘清了问题所在,找到了战略落地的方法,开始“大象转身”。
美国是英国汽车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捷豹路虎已宣布将暂停4月对美出货。此外,斯特兰蒂斯宣布裁撤900名美国员工并暂停部分工厂生产,法拉利计划上调部分车型售价10%。此次关税政策的调整,对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日韩德车企影响较大。华泰证券研报认为,从短期来看,日韩德车企将对在售车型进行小幅提价,以保证份额但影响盈利兑现。从中长期来看,相关品牌可通过产业转移来降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