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保监会山西监管局发布公告,核准武旭山西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职资格。
◎与会专家围绕安全科技助推大灾保险的创新;台风、地震大灾的预警防范技术经验;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巨灾保险的国际经验等内容,共同解读保险行业在大灾应对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谋划行业大灾保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提升全社会大灾应对能力的思路。
◎陈道富表示,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在数字经济时代也呈现出数字金融的模式,这需要根据数字金融模式采取相应的监管。
◎“实现碳中和,金融新使命。”10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报社主办的2021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暨2021中国(金融)金鼎奖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论坛上,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等业界顶级专家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做了深入分析。
◎谢珣表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在差异化竞争的市场格局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经营道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谢珣表示,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在推动经济节能减排、实现资源集约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碳中和背景下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王哲认为,通过利用金融科技新技术,如数据采集、数据运算等云计算能力,可以逐步整合内部资源;而通过与外部合作,如会计、律师、医疗等行业,可以吸引合作伙伴,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高端客户群和普通客户群可一站式享受财富管理的多种服务。◎王哲表示,未来的趋势是通过新技术和手段更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专业高效、不间断的定制化资产配置服务。
◎管涛表示:要实现年初提出来的6%以上的增长目标并不难,国际组织预测在8%以上。要实现8%的增长,意味着第四季度经济同比增速在3.6%以上即可,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做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经济的统筹考虑,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吴伟杰认为,投顾的管理人非常了解基金产品,有能力去甄别筛选出适合客户的基金,同时可以把投研能力通过配置的方式传递给客户,这就解决了众多基金产品怎么选的问题。◎吴伟杰认为,做好投顾的关键因素是科技。通过投顾运营平台,可以把知识管理中心生产出来的内容敏捷、准确、及时地送达到海量的、不同类型的客户。
◎阅微认为,电信诈骗一旦发生就注定违约,金融机构在承担合规性风险、声誉风险的基础上,还将产生更大的资产损失。因此,其建议分阶段实现电信诈骗的风险防控。
◎按照《通知》要求,新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须符合各项条件和规则。已经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整改,不符合《通知》有关条件的主体和产品2022年1月1日起不得通过互联网渠道经营。◎《通知》着力规范互联网人身保险领域的风险和乱象,统一创新渠道经营和服务标准,旨在支持有实力、有能力、重合规、重服务的保险公司,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保险服务。
◎王前进认为,通过科技的赋能,保险业在产品研发端、销售端、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有了更好发展,让消费者的保险体验更便捷。◎王哲表示,财富管理领域对数字化要求是比较高的,包括APP、微信端触达等,所以科技赋能在财富管理领域是势在必行的,各家机构也开展了不同的探索。◎王惠介绍,企业产业模式产生了变革,支付机构就需要配合他们业务体系的变革来提供整套定制的支付解决方案。◎吴伟杰说道,个性化和互联网肯定是必须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里面它带来的挑战困难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杨再平表示,应当让市场机制传导“双碳”达标产生的压力。如果大宗商品涨价不往下游传导,这实际上是有违市场规律的,碳达峰、碳中和所有的成本应该要全社会分摊。◎杨再平认为,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不断创新。要支持金融工具的多样性,满足“双碳”目标多样性的需求。
◎张明哲表示,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需要国家从法律法规或者政策支持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孙曙光认为,要加快建立碳账户体系,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的碳账户。◎在刘鑫看来,金融机构要有符合自身的绿色金融发展长期规划,“双碳”绿色金融的实现,并不是短期目标,而是一个中长期目标。
◎部分商业银行以覆盖多元场景的灵活代发方式和一键式个税服务,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迅速赢得了众多代发企业的青睐,也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一大利器。
◎今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271.90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净利润291.35亿元,同比增长30.1%。◎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平安银行对公业务营业收入331.93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交易银行营业收入增长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