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城市24小时 | 冲击千亿目标,安徽的目标不只“第一梯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8 23:08

    在机器人的区域发展中,长三角是关键一极。此前安徽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数超500户、营收超600亿元、产量超3万台,规模总量、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五。但安徽还有更大的目标——到2027年,基本构建特色鲜明、资源聚集、生态完善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体系,综合实力跃升至第一梯队前列,建成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每经记者|杨欢    每经编辑|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225521

    据合肥日报消息,近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根据《行动方案》,到2027年,安徽省基本构建特色鲜明、资源聚集、生态完善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体系,综合实力跃升至第一梯队前列,建成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安徽省将推动全省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培育领航企业5个;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打造50个以上标志性产品,建设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迈入中高端领域;打造5个以上领域不少于80项高价值示范应用场景。到203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技术创新、规模应用等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解读: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备受关注。据高盛预测,在技术得到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况下,人形机器人2025—2035年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可达94%,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若参照电动汽车发展历程,乐观情况下人形机器人2025—2035年销量CAGR可达5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智能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重庆等十余个省市出台政策支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机器人的区域发展中,长三角是关键一极。在江苏,2024年苏州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达1395亿元,计划到2027年突破2000亿元,南京则是坐拥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排名前列的国产品牌埃斯顿、汇川技术;在浙江,因春晚扭秧歌机器人而出圈的杭州宇树科技更是全省机器人产业的典型代表。

    安徽的基础如何?当地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省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数超500户、营收超600亿元、产量超3万台,规模总量、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五。在此次《行动方案》中,安徽也直言,其产业综合实力已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但显然,安徽还有更大的目标——到2027年,“综合实力跃升至第一梯队前列,建成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行动方案》中,安徽指出,与北上广深等地相比,其在领航企业竞争力、重点产品市占率、高端场景应用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亟需系统布局、加速推进。

    如何更进一步?核心城市合肥、芜湖是两大抓手。以合肥为例,科大讯飞在国内率先打通以大模型和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机器人从“大小脑”到“肢体”运动控制的全链路。芜湖则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余家,早在2013年就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此次《行动方案》提出,要发挥中科大、合工大校友会以及江淮中心、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资源汇聚作用,招引优质企业落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支持合肥、芜湖建设国家级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产业先导区。

    #动向

    南京出台“15条”,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南京正式出台《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财税金融支持、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优化服务保障等五大方面,推出15条具体举措。在支持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提出,将强化技术创新支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并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同时,引导企业参与中试平台建设,按实际投入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浙江计划到2027年培育认定“浙江精品”50项左右

    为持续完善“浙江制造”品牌体系,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浙江精品”,推进品牌强省建设,日前,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深化“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打造“浙江精品”的实施意见》,该意见自7月10日起施行。当中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将培育认定“浙江精品”50项左右,涌现出一批品牌建设领军企业;到2030年,培育认定“浙江精品”100项左右,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武汉升级打造国家级航运交易所

    7月8日,武汉正式发布《武汉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根据《方案》,未来三年武汉将重点聚焦四大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港口布局,推动港区协同与疏港通道完善;培育升级临港产业,拓展保税、跨境电商,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目标年均增幅超25%);提升航运服务能级,高水平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所,发展精细化航运金融;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完善中长期规划,争取政策支持。

    首届“内贸版广交会”9月举办

    7月7日,广东省新闻办举行广东优品展览会吹风会。为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作为“内贸版”的广交会,首届广东优品展览会将于今年9月12日至14日举办。本次展会以广东消费类生产企业产品为主,涵盖玩具、家居、陶瓷、电子、家电和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设置消费电子、服装美妆、玩具、食品和家居陶瓷5大主题展馆,全面展现广东制造业在消费领域的技术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声音

    三部门: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其中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零碳园区建设。

    支持园区引入外部人才、技术和专业机构,服务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产品碳足迹认证等。探索对零碳园区多能互补、多能联供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制度。强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园区范围内创新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探索实施区域审批或项目备案。加强新建园区、新能源电源、供电设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数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我国新增下达100亿元以工代赈中央投资

    7月8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近日我国新增下达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开展以工代赈加力扩围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行动,助力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

    据悉,本次投资将实施1975个项目,预计吸纳带动31万名重点群体就近就业,包括脱贫人口及防返贫致贫监测对象、返乡农民工、其他农村劳动力等群体。本批100亿元投资将发放劳务报酬45.9亿元,占比达45.9%,进一步提高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

    本批投资围绕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拟支持硬化各类村道巷道、改造县城或乡镇连接村庄的小型道路共9640公里,疏浚小型排灌沟渠3762余公里,整治农田9180余亩,铺设供排水管网2110公里,修建农村简易桥涵、山坪塘和蓄水池等4842座。

    #放榜

    大湾区最新产才需求出炉,深广招聘职位数占比最高

    近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联合智联招聘发布《2025粤港澳大湾区产才融合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大湾区招聘职位数占全国总招聘职位数12%。深圳、广州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引擎作用和人才聚集效应,招聘职位数在大湾区占比分别为35.2%、31.8%。除此之外,东莞、佛山招聘需求也较多,是区域内吸纳劳动力的重点城市。

    大湾区当前招聘增速亮眼的产业集中于“现代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先进制造”等行业领域,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战略方向相吻合。深入城市维度可发现,各城市依托资源禀赋与战略定位,实现协同与差异并存的发展模式,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通过城市互补放大集群效应。

    比如,2025年上半年,深圳的养老/看护、物联网、人工智能需求分别同比增长120.9%、16.5%、9.1%。广州的居民服务、交通/运输和物流/仓储招聘分别同比增长100.4%、85.1%、36.2%。此外,佛山的交通/运输业招聘同比增长151.5%,东莞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招聘职位数分别同比增长42.8%、22.6%。中山、惠州的工业自动化发展势头强劲,分别实现了77.7%和54.0%的增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亚马逊股价下跌1.8%跌至盘中低点

    下一篇

    焦煤夜盘收涨1.61%,低硫燃油涨1.28%,合成橡胶涨1.16%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