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前讲座教授郎咸平质疑香港保险为“精心设计的骗局”,指出其存在七大坑,包括高收益难实现、提前领取有惩罚等。业内反驳称香港保险长线持有价值高,分红实现率平均超90%。消费者购买香港保险需遵守外汇管理规定,亲自赴港签署保单,并充分健康告知。同时,应了解保险产品条款,明确保障与理财界限,理性配置资产以规避风险。
每经记者|涂颖浩 袁园 每经编辑|廖丹
“香港保险是精心设计的骗局。”原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讲座教授郎咸平近日抛出的这记“惊雷”,瞬间引爆了本就火热的内地赴港投保热潮。
就在其言论引发海量转发与激烈争论的同时,无数内地客户刚刚在6月底蜂拥香港,争抢预期收益高达7%的港险“末班车”,因为7月1日起,香港保监局已将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7%下调至6.5%。
在郎咸平看来,大部分香港保险精心设计的骗局背后,实际隐藏着七个大坑,具体包括:7%的稳定回报难如登天、提前领取有惩罚、不同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疾病保险容易被拒赔、打官司律师费高昂、外汇管制、在内地签署的保单无效。
虽然其关于外汇管制、签署问题、告知责任、提前领取责任的提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他近乎全盘否定的论断,依旧在业内激起强烈反弹。业内强调,香港主流储蓄险的本质就是以“牺牲流动性换取较高长期收益”,其核心价值在于长线持有,而衡量分红真实性的关键指标——“分红实现率”,香港保险业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超过90%。
一边是知名学者“七大坑”的严厉指控,一边是市场的抢购热潮与业内的据理力争,这场围绕港险的“罗生门”将无数潜在投保人推向了选择的十字路口:香港保险,还能买吗?
郎咸平称,拿到7%的稳健回报难如登天,比如,今年30岁投保,一定要活到100岁,才能得到7%的稳健回报率。
据悉,港险保单的账户价值通常包含保证部分和非保证分红,其中保底特别低,保底的年投资回报率大概在0.5%,高达6%~7%的预期收益成为其吸引客户的关键因素。
以一款今年6月热销的“XX多元货币计划”为例,测算显示,预期第60个保单年度复利是6.8%,在第70个保单年度复利是7.1%。以5年期供款,年交保费5000美元方案为例,预计在第15个保单年度退保金额能收回本金2.5万美元,在此之前退保将损失部分本金。
实际上,对于7月1日港险预期收益“限高”,香港保监局此前发布文章表示,近年业界在分红保单演示利率的竞争愈演愈烈,有个别保险公司以很高的预期回报作招徕,这没有充分考虑分红保单当中非保证回报部分的波动性和风险,从而作出过于乐观的回报预测,导致有可能出现保险公司未能按规定确保投保人有合理机会获得预期非保证回报的情况。
因此,关注衡量分红险产品实际分红情况的分红实现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分红实现率?它是保险公司实际派发给分红型保险产品保单持有人的红利金额与利益演示的红利金额之间的比值。它反映了保险公司实际分红与预期分红的符合程度,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评估分红险产品实际分红情况的重要指标。如果分红实现率越高,说明保险公司实际分红情况越好,消费者的分红收益可能越高。
香港保险的分红实现率究竟如何?业内人士在受访时称,港险多投资于全球市场,底层资产上稳健型和进取型资产搭配,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和另类资产,固收类投资回报假设在4%~6%,当前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4%。综合历史及当前数据,香港保险业整体的分红实现率平均在90%以上。
保通社统计了4家头部香港保险公司近年来的部分产品数据发现,分红实现率多集中在80%~100%之间,也有公司个别产品分红实现率较低,在50%~60%之间。
以保诚保险的美好人生计划(分期)为例,其2015年—2019年的分红实现率在96%~116%之间,不同货币之间分红实现率有所不同。
整体来看,香港保险的收益率差距较大,从保诚保险披露的长线实际平均总内部回报率来看,最高的回报率能达到6.32%,而最低的仅有2.22%。
精算视觉创始人牟剑群在接受保通社采访时表示,挑选公司和产品的时候,要充分参考这家保险公司的分红实现率,香港保监局从2016年1月1日起就已经要求各家保险公司在官网披露自己的分红实现率了,虽然有公司的部分产品表现确实不佳,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部分公司连续多年分红实现率都非常不错,相信理性的客户在购买前一定会充分了解这家公司和这个产品的优劣势,客观选择。
郎咸平称,港险7%收益难达到,同时佣金高。背后的一大坑在于:提前领取收益有惩罚,比如说第五年提现,会导致后面30年总收益缩水,相当于在大城市损失一套房的首付。因此必须是长线投资。
“分红收益本身就是不保证的,这一点客户在购买分红险的时候需要充分认知,并且参考这家保险公司过往的分红实现率与分红险经营理念。”在牟剑群看来,不应该因为分红收益不保证,或者是分红收益有可能不及预期就说是一场“骗局”,股票、基金等投资收益也都带有不确定性。
“香港保单早期现金价值很低,投保时的产品计划书和风险提示中都已经把这些点写得很清楚,这些部分是属于重点的风险提示。”牟剑群称,客户投保香港的分红险,只要没有受到偏颇的观点影响,应该都是知道这张保单是需要长期持有的。
郎咸平还表示,不同的保险产品同样投入但收益相差上百万,也是一大坑。因为他们拿保费去做高风险投资,大涨就赚了,大跌就亏了。
“保险公司对比例投资有严格风险控制,不是赌博。”资深保险精算师徐昱琛对保通社表示,在众多产品中,个别保单因特定原因未达预期实属可能,但这不代表行业普遍现象。他解释称,由于香港保单的股债资产配置中,债券收益率更高,因此其整体投资回报率和预期回报通常要高于国内同类人民币产品。
此外,徐昱琛特别强调香港分红险产品的长期属性:“香港保险的利益演示本身具有清晰的长期属性,通常10年内收益较低,20年可能达4%~6%,30年后逐步增长,演示复利要达6.5%以上通常需40~50年的持有期。其计划书明确载明,长期复利目标是精算假设的一部分,符合产品设计逻辑。”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对记者表示,不论是香港保险,还是内地保险,都有前期现金价值高的,也都有现金价值低的。以一款短期现金价值高的港险产品为例,首日退保价值为所交保费的85%,4年时间可以回本。
在其看来,保险的主要作用是保险保障,不是理财。虽然随着保险的发展,养老保险、年金保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等具有较强的储蓄属性,甚至因此具有较强的投资属性,但是这是以牺牲流动性为代价的。既要安全性,又要收益性,还要流动性,这是悖论,是不现实的。
郎咸平称,香港的疾病保险严进宽出,采取无限告知,如果未告知会被拒赔;此外,香港保险必须在香港签署,如果保单是通过香港的业务员在内地签署的,这种保单就属于地下保单,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郎咸平还称,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只处理120万港币以上的纠纷,超过这个数额只能去法院。在香港打官司,律师费比理赔金还要高。律师费按小时计算,普通律师3000块,资深大律师5000块,妥妥的花钱买教训。
对此,杨泽云认为,香港保险维权成本高是真的。且香港保险投诉局的数据显示投诉成功概率低。
根据香港保险投诉局2024—2025年报,过去五年投诉结案数维持在350例左右。2024年356例中,有154例表面证据不成立,占比43%;双方和解101例,占比28.5%;撤销投诉59例,占比16.5%;维持保险公司决定32例,占比9%;索偿得直9例,占比2.5%;建议通融处理1例,占比0.5%。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不能因为极少数纠纷案例,就否定整个行业的理赔服务。
在牟剑群看来,如果在投保的时候做好如实告知,提供的核保资料和材料都是真实的,遇到“拒赔”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香港保险公司也都是按规则办事,讲信誉,不会轻易耍流氓。香港保险业有一个香港保险投诉局(Insurance Complaints Bureau),对于赔偿金额150万港币以下的案例,会免费帮助民众受理。“如果真的遇到大额纠纷,在香港找律师确实比较昂贵。”他称。
据悉,购买香港保险需要亲赴香港投保,通过保单持有人的银行卡交费。关于地下保单的问题,在牟剑群看来,这种保单目前在香港几乎是不存在的,保险经纪公司或保险代理人签地下保单,牌照非常容易被吊销,并且可能会终身禁入行业。
徐昱琛还指出,内地机构或个人只能对香港保险进行转介绍,即不能直接做保险销售和产品介绍,但可以把有意向的内地客户介绍给香港的保险经纪公司和经纪人,由香港保险经纪公司来提供签单服务。
此外,郎咸平还称,国家外汇管理局去年1月份的新规定,境内居民每年可以购汇等值5万美元的保险,单笔跨境保险支付超过人民币50万元,要自动上报反洗钱系统。
对此,有网友认为,其提出的外汇管制、保单签署问题、无限告知责任等问题是内地客户需要关注的问题。那么,消费者购买香港保险,应该如何保证合规、规避风险呢?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建议:一是要严格遵守内地外汇管理规定,确保保费汇款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如个人购汇,并保留好相关凭证。避免使用地下钱庄等非法途径,以免未来理赔时资金汇回内地受阻,甚至面临法律风险。
二是坚持本人亲自赴港,在保险公司认可的地点,由持牌代理人签署保单,这是确保保单合法有效、受香港法律保护的关键。切勿接受任何在内地或线上签署保单的建议,以免购买到不受法律保障的“地下保单”。
三是充分健康告知,因为香港保险通常采用“最高诚信原则”,要求投保人如实告知健康状况,消费者应基于已知信息,对代理人诚实说明。但需注意,并非“无限告知”,即无需主动挖掘并告知自己未知或明显与投保风险无关的细节。如实告知是义务,但也要避免过度解读或被代理人误导。
四是仔细研究保险产品的条款,特别是关于现金价值提取、保单贷款、红利领取等规定。了解提前领取可能面临的利息、手续费、对保单长期价值的影响。不要轻信代理人关于“灵活取现”或“短期收益”的夸大描述,确保理解资金流动的真实成本和限制。
五是明确保障与理财的界限,清醒认识保险的主责是风险保障。对于分红或储蓄型产品,要明确其投资属性和潜在波动,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资产,避免将大量资金投入单一保险产品,尤其是当其主要功能被包装成“高收益理财”时。简而言之,消费者应做到“合规操作、亲自签约、如实告知、读懂条款、理性配置”,才能有效规避相关风险。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