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招商银行发布2023年度报告。据悉,招行在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下降1.64%;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466.02亿元,同比增长6.22%。此外,招行同时发布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告,每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972元。
每经记者 赵景致 每经编辑 马子卿
招商银行(SH600036,股价31.35元,总市值7906.4亿元)3月25日晚间披露了2023年度报告,整体经营呈现“增利不增收”。
数据显示,2023年招商银行(集团口径,下同)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下降1.64%;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466.02亿元,同比增长6.22%。
此外,招行拟每股现金分红1.972元(含税)。从本次拟分红情况来看,招行今年现金分红占合并报表中归属于该行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的比例为35.01%,较此前提升两个百分点。
2022年股东大会上,招商银行行长王良曾提出,在现金分红比例、资本充足能力和业务发展三点之间,需要有权衡,兼顾好短期的利益以及长远的发展。“对我们管理层来讲,会充分考虑、处理好这样的关系,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的回报。”
“过去两年,银行的主要挑战是风险,今年的挑战主要是营收。”王良曾在2023年初招行的业绩发布会上曾如此说道。
营收方面,报告期内招行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下降1.64%;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466.02亿元,同比增长6.22%。
记者注意到,浙商证券此前在关于该行的业绩快报点评中提到,预计2024年招行营收仍面临小幅负增压力,但得益于优异的资产质量和扎实的拨备水平,招行利润增速有望保持小幅正增。
负债方面,招行负债总额9.94万亿,较上年末增长8.25%,其中客户存款总额8.1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22%,占招行负债总额的82.02%。报告显示,招行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客户存款日均余额比例为57.08%,同比下降4.55个百分点。招行表示受客户风险偏好下降,企业资金活化不足影响,客户投资定期存款产品需求高企,活期占比有所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招行2023年实现净利息收入2146.69亿元,同比下降1.63%;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244.54亿元,同比下降1.65%。此外,报告显示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A)和归属于该行普通股股东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分别为1.39%和16.22%,同比分别下降0.03和0.84个百分点。
净息差方面,报告期内招行净利息收益率为2.15%,同比下降25个基点;净利差为2.03%,同比下降25个基点。继续呈收窄趋势。
对于净息差收窄,招行表示,资产端方面,一是LPR持续下调及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新发放贷款定价同比下行,带动贷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行,二是居民消费及购房意愿有待进一步复苏,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用卡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乏力。负债端方面,则是企业资金活化不足,企业结算资金等低成本的对公活期存款增长受限,叠加资本市场扰动下居民投资向定期储蓄转化,储蓄存款的财富属性加强,存款活期占比下降,负债成本率有所上升。
而招行的零售业务一直被市场关注。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招行零售客户总数达1.97亿户,较上年末增长7.07%;AUM余额13.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8%;零售客户存款余额达33143.1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13%。
另外,招行零售贷款余额3.4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3%,零售贷款占比52.82%。截至报告期末,零售不良贷款余额305.8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44亿元,不良贷款率0.89%,与上年末持平,其中,信用卡贷款不良余额163.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33亿元,信用卡贷款不良率1.75%,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此外,房地产领域风险管控方面,招行房地产相关的实有及或有信贷、自营债券投资、自营非标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3989.6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3.89%;集团理财资金出资、委托贷款、合作机构主动管理的代销信托、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2494.4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6.95%。此外,招行公司口径下房地产不良贷款率5.01%,较上年末上升1.02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3年末招行不良贷款率0.9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总体稳定;拨备覆盖率维持高位,达437.70%;贷款拨备率4.14%,风险抵补能力保持强健。
分红方面,招行同时发布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告,每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972元。记者注意到,此次招行现金分红占合并报表中归属于该行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的比例为35.01%,较此前的33%提升两个百分点。报告显示,此次利润分配方案尚需2023年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