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某平台上,已经有医务工作者账号营销内容显示为“博文涉及营销推广正在审核中,暂时无法传播”。
◎张大龙说:“影响最大的是那1%直接从事直播带货的医生,潜在影响的则是医生IP未来的商业变现路径。医生只能做公益科普、做软性植入,如果监管再趋严,完全禁止医生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身份商业变现,可能未来这条路也会被堵上。”
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董兴生
医生群体的直播带货将被叫停。
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崛起后,在多个平台,均有大量认证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账户,或发布产品营销文案及视频,或直接发布引流链接导向产品销售页面。今后,这类“带货医生”“营销医生”要另谋生路了。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等多部委联合发布《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文件,内容覆盖疫情防控领域纠风、开展医疗领域乱象治理、打击医药购销领域非法利益链条等多方面。其中,明确提到要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6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某平台上,已经有医务工作者账号营销内容显示为“博文涉及营销推广正在审核中,暂时无法传播”。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而有多个医疗健康领域的MCN机构人员对记者表示,直接从事直播带货的医生并不多,但明令禁止医生带货有利于医疗行为回归严肃。
近期,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了《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文件(以下简称《要点》)。该文件由国家卫健委、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医保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内容涉及疫情防控领域纠风、开展医疗领域乱象治理、打击医药购销领域非法利益链条等多方面。
其中一条最值得注意。《要点》在深入开展医疗领域乱象治理一节中明确提出,要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记者注意到,医生直播带货已不是直播行业的新鲜事,把“带货主播”作为副业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更不在少数。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以“皮肤科医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出的认证账号均标注有医生所在医院、科室及职级,其中不乏三甲医院主任及副主任级别医师。而在多个认证账号的资料中,记者均看到了“找我合作上星图”的字样。点开后,可以看到该医生的各类指数信息,其俨然成了带货达人。
某认证为南方一知名三甲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的账号显示,其星图指数为75分,包括传播指数、涨粉指数、性价比指数、合作指数等,评分高低均涵盖其中。若认证为企业资质账号,还能看到任务报价、粉丝画像及联系方式等。
有带货需求的账户选择品牌传播任务后,可以选择不同的合作对象(认证医生)和不等时长的视频,进行“一口价结算”。
换言之,在该平台,医生的个人形象或背书可以作为“商品”出售,并根据个人身份和传播量级的不同明码标价。
除了可以通过完成品牌传播任务获利外,在多个医生账户主页,还设有推荐橱窗。点进个人主页的橱窗后,可看到多个品牌的护肤品、补充剂、日用品,以及图书等。在一位认证为河北某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的橱窗中,共有27件商品,显示已售商品1.4万件。从其橱窗点进该商品主页时,还有“皮肤科医生XXX推荐”的字样。
图片来源:APP截图
而在某社交平台,也有多位“带V”的医务人员账号在进行带货。在该平台,医生的带货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发布带有营销推广性质的博文进行产品推广;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的主页开设“小店”,用户可以通过其“小店”直接下单。
在一位普外科医生的主页小店中,奶粉、护肤品、驱蚊水、洗发露等商品都处于在售状态。而另一种通过博文推广的方式似乎已经被平台“下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有多个医生认证账号的推广被显示为“博文涉及营销推广正在审核中,暂时无法传播”。
人们印象中的医生,是活跃在门诊、病房和手术室的“白大褂”。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科普、在线诊疗,甚至是直播带货。
据行业媒体“八点健闻”此前报道,有超500万粉丝的医疗大V表示,“曾有人许诺,只要配合带货就可月入70万”。另一名大V“医路向前巍子”则称,“后半夜在医院值班的时候,外面排着100多个商户找我”。
围绕“网红医生”的出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方式丰富了医生的收入途径,也为患者求医问诊、了解医学知识提供了便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医生是严肃的职业,诊疗也是严肃行为,医生流连于网络平台甚至是直播间可能有损医疗的严肃性,一旦产生投诉或纠纷,对医生及医院都是一大伤害。
上海金芬科技是一家专业打造医生IP的互联网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井静忠今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对于医生通过流量变现一事,应当辩证看待。他认为,对于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低年资医生来说,互联网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和打造个人品牌的机会,“但对于一些想迫切吸引流量再进行直播带货的医生来说,这种变现的心情太急切了,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井静忠在打造医生IP的经历中发现,从事直播带货的医生只是“触网”的医生群体中的一小部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311495194
“相对多一点的,可能集中在内科医生、中医等,外科医生带货的相对来说很少。而且直播带货并不是医生流量变现的主流方式,只是很小一部分的收入。”他说。
这种看法得到了熊小婴工作人员张大龙的认同。熊小婴是国内一家关注母婴大健康的头部MCN机构,其官网上,眼科专家陶勇、营养专家范志红等粉丝数量超百万的医疗大V都位于其红人矩阵中。
张大龙在电话中对每经记者表示,公司主要为一些已经有粉丝基础的红人提供商业服务,包括短视频、营销文案等,但不包括直播带货。张大龙表示,“走出科室、在网上做科普已经是大多数医生群体迈出的很大一步了,99%的医生都不愿意带货直播”。
“从我们的经验来说,医生带货更多是个人行为,很少是由平台或机构去对接的。我们去跟医生对接,聊到直播带货,大部分医生是比较排斥的。做直播带货的医生往往是自己职级可能相对较低、收入有限,想抓住直播带货行业的红利。”张大龙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事直播带货的医生并不多,为何《要点》还要明令禁止?
井静忠认为,“一部分直播带货行为中,的确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存在。有一些商品不一定是‘三无’,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是用了没什么坏处也没什么作用的产品,这样的商品通过医生的推荐销售出去,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医生个人专业性的透支”。
据井静忠了解,在上述文件出台以前,大部分三甲医院已“明令禁止”医生带货。在平台方面,抖音也已在今年1月就禁止医生直播带货,“这之前有些医生带货做得就像电视购物一样,现在基本上都已经下架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734855
井静忠认为,医生的主要收入还是应该来自于医院和诊疗行为,或者是通过在线科普等将线上流量向线下诊疗转化,实现医生和医院的双赢,这才是完全合规和符合多方利益的。
“明令禁止直播带货并不会影响到大部分人。”张大龙说,“影响最大的是那1%直接从事直播带货的医生,潜在影响的则是医生IP未来的商业变现路径。医生只能做公益科普、做软性植入,如果监管再趋严,完全禁止医生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身份商业变现,可能未来这条路也会被堵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通常被视为IP变现“中间商”的各个机构,对《要点》禁止医生直播带货的反应较为冷静。他们在采访中不约而同地谈到,医疗和医生身份本身还是严肃的,不管是科普还是直播,最终还是要回归医疗本质——互联网医疗或线下诊疗服务。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