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我们就各省人口变化、聚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指标进行了细致的统计:总的来看,在多项指标排名中,广东是“登顶”频率最高的省份,东北三省则出现了人口规模的减少,此外川渝地区表现较为特别。今年四川与重庆两地摆脱了十年前人口负增长的情况,重新进入人口增长轨道。而在这些大趋势之外,还有更多的变化藏在细节里。
每经记者 杨弃非 吴林静 余蕊均 程晓玲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今天,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总的来看,过去十年间,我国人口实现了从13亿人到14亿人的跨越,人口总量既没有发生下滑,更没有像此前传闻般跌破14亿。
如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所说,当前我国人口总量仍居世界第一;过去十年间人口增加了7206万人,与前一个十年的7390万人相比,增长的规模略有下降,但基本持平。
我们就各省人口变化、聚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指标进行了细致地统计:
总的来看,在多项指标排名中,广东是“登顶”频率最高的省份——不仅人口总数最多、十年增加值最多,并且老龄化程度、老年抚养比均在全国倒数第三,在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优势明显。
东北三省则出现了人口规模的减少;老龄化程度上看,三省均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宁吉喆指出,针对东北地区的新一轮振兴计划在着力调整结构的同时,也必将带来人口发展的新变化。
川渝地区表现较为特别。今年四川与重庆两地摆脱了十年前人口负增长的情况,重新进入人口增长轨道。但同时,人口结构问题依然亟待解决,不仅老年抚养比高,而且儿童养育较少。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目标,优化人口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而在这些大趋势之外,还有更多的变化藏在细节里。
宏观研究习惯按照东、中、西以及东北四大区域来划分中国空间格局。
从十年人口变化趋势来看,共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分地区来看,2020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进一步集聚,所占比重相比2010年分别上升2.15个百分点、0.2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占比重则分别下降0.79个百分点、1.20个百分点。
地区间的人口差距明显拉大。
31个省份中,2020年人口超过1亿人的省份有2个,为广东(1.26亿)和山东(1.02亿),人口少于1000万人的省份有3个,为宁夏、青海和西藏。
“两降两升”的人口聚集趋势直接影响了省份排名。
看“头部”省份,虽然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依然是TOP5的“人口大省”,但具体排名则未必和从前一样。江苏(8475万)首次超过四川(8367万),坐上人口大省第四把交椅,十年来,江苏(609万)的人口增量也是四川(326万)的近两倍。
2020年,江苏并不是唯一一个出现“反超”的东部省份。梳理过去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后城叔发现,2020年浙江的人口总量排名首次超过了安徽,福建反超了陕西,上海也超过了吉林,充分诠释了“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的趋势。
广东还是十年来人口绝对值增加最多的省份,增加了2171万人,浙江第二,增加了1014万人。近十年来,人口绝对值出现减少的省份共6个,东北地区三个省份全面减少,黑龙江减少得最多,为646万人。其他区域如山西、内蒙古、甘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规模减少。
人口总是和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东部地区以占全国约40%的常住人口总量贡献了51.74%的GDP,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均表现为人口占比大于经济占比。
经济向沿海发达地区集聚,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不过,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在《大国大城》一书中曾指出,“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太集聚了,而是长期以来,人口的集聚未能与经济聚集同步。”
换句话说,就是人口的集聚落后于经济的集聚——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看,各地区之间经济份额和人口份额虽然差距大,但人均GDP几乎趋同,进而走向区域平衡。
城叔做了一个对比,以31个省区市2020年的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看,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湖北、上海、北京、重庆、内蒙古、天津10个省份的经济总量占比大于(等于)人口总量占比。
与此同时,其余21个省份人口集聚度高于经济集聚度,如此,“人均”指标将明显落后,难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其中,广东虽然保持了经济和人口占比的“双第一”,但人口集聚度仍落后经济集聚度近2个百分点(集聚度=省份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人口/经济总量的比重);
经济第二大省江苏(占全国总量的10.11%),人口总量排在全国第四,二者占比相差达到4.11%,差值为全国之最;
四大直辖市虽全部入列,但分化明显,上海经济集聚度高于人口集聚度2.05个百分点,重庆仅相差0.19%。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关键是如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此前表示,城市化地区既要集聚经济,更要集聚人口,“否则就会造成全国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的失衡,拉大地区差距。”
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参照,增加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方向更加明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比2019年减少265万人,下降幅度达18.2%;比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2016年下降32.8%,这一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之后连年下降。
从十年间出生率来看,也是从2016年开始,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走低,2020年已降至8.54%,为1952年该数据存在以来最低水平。
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收紧的主要原因在于,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持续下降,生育时间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提高等,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年龄构成上看,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
31个省份中,有9个省份0-14岁少儿人口比重超过20%,另有14个省份该年龄段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线(17.95%),比重最低的三个省份依次为上海、黑龙江和辽宁,其中上海是唯一一个比重低于10%的省份,仅为9.8%。
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反映人口的再生产状况,也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动情况。从总量上看,“七普”与“六普”相比,也就是说与2010年相比,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
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依然还是较大。宁吉喆表示,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劳动力资源仍然充沛。
分省份来看,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省份有13个,排名前三的是广东、北京和浙江;在60%-65%之间的省份有15个;在60%以下的省份有3个,分别是河北、广西以及河南,这当中,河南占比最低,仅为58.79%。
根据联合国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过去十年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与2010年相比,分别上升5.44、4.63个百分点。
分省份来看,2010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最高的是重庆,为11.72%。广东、西藏、青海、宁夏、新疆5省尚未进入老龄化。
而到2020年,除西藏以外,其余30个省份均已进入老龄化,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湖南、天津及湖北等12个省份,更是在过去10年间集体迈入深度老龄化。
从人口性别比例来看,2020年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3490万人。
总人口性别比(注: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105.20)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具体在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个,在100至105之间的省份有17个,在105至110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10以上的省份有3个。广东、浙江男女数量差距最大,其中广东男性比女性多773万人。
人口抚养比也称人口负担系数,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根据“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计算抚养比,可以反映出劳动人口“上养老、下育幼”的负担。比例越高,代表劳动人口压力越大。
从全国来看,总抚养比从2010年的34.28%提高到2020年45.88%,这意味着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儿童、老年人从34.28人增加到45.88人。其中,少儿抚养比从22.3%上升到26.19%,老年抚养比从11.98%上升到19.69%。
具体看各省份,根据七人普数据计算可知,河南、广西、贵州、湖南、安徽、河北、山东、江西、四川、重庆总抚养比位列前十。除河北、山东外,均为中西部省份。
在养老负担方面,重庆、四川、辽宁的老年抚养比分别是25.49%、25.28%和24.38%,排名前三,相当于4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负担1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论儿童抚养比,贵州、广西、河南、西藏、江西等5个省份儿童抚养比都在33%以上,3个劳动人口抚养1个儿童,也算是“甜蜜的负担”了。
流动人口的数据向来备受关注。
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
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
从流动特点看,近距离的人口流动增长更快——省内流动人口比2010年增加了1.16亿人,达到2.51亿人,增长85.70%,同时,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人,比2010年增加3896万人,增长45.37%。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吸纳了大部分跨省流动人口。其中,东部地区吸纳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人,占比达到73.54%;中部地区吸纳955万人,占比是7.65%;西部地区吸纳1880万人,占比15.06%;东北地区吸纳468万人,占比3.75%。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外界多有对“流动人口减少”的担忧。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流动人口规模在2014年达到2.53亿峰值,此后开始下降,2019年流动人口为2.36亿人。
而随着“七普”结果公布,十年间流动人口增长了将近70%。公报显示,“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