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针对中国教育如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称“NBD”)现场专访了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
◎薛澜指出,最核心的是要如何让年轻人保持好奇心。
每经记者 张寿林 北京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段炼
3月20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针对中国教育如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称“NBD”)现场专访了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他指出,最核心的是要如何让年轻人保持好奇心。
近日披露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第二篇专门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上述纲要还提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薛澜在采访中提出,要提升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最核心的是要让年轻人如何保持好奇心,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对周围环境、人类社会的好奇心理。这是最关键的。
他指出,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很多同学的好奇心、特长、兴趣因此受到了压抑。这是全社会应该来关注的问题。
对于未来的教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第四十三章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薛澜提出,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要考虑如何发现孩子的特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天赋,对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兴趣,我们要去鼓励,要去考虑怎样培育这种好奇心。
以下是专访的全部内容:
NBD:近年来,我们更加强调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一系列政策激励大学创新。但我们经常听到,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因此,如何才能更好提升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薛澜:你要讲创新的话,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讲的创新,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价值,所以和日常所说的创新,即有新的想法等等。
我个人看法是,最核心的是要如何让年轻人保持好奇心,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对周围环境、人类社会的好奇心理。这是最关键的。
另外,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要考虑如何发现孩子的特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天赋,对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兴趣,我们要去鼓励,要去考虑怎样培育这种好奇心。
这样的话,到了一定年龄比如大学阶段,他就会选择自己要去学什么,为他未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我们的教育,目前一个问题是,我们高考,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而是根据高考要考哪个知识点而来学习,很多同学的好奇心、特长、兴趣因此受到了压抑。这是全社会应该来关注的问题。
NBD:好奇心与生俱来,也就是说,要能更好地创新,不是想着如何去提升创新能力而是呵护好这个好奇心就行。请问是吗?
薛澜:当然也可以是去培养。因为,可能小孩一开始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但这种兴趣最终会聚焦到某一方面,这就和培养和引导有关系。
NBD: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反复强调大学要提升创新能力,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该如何保护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薛澜:我觉得,中小学,还是要打基础。因为创新,也不是一步就能够到位。其实就是要把基础知识打好,培养他的好奇心。这个是最基础的。
NBD:那么,从当前的基础教育层面,您能否给一些操作建议?
薛澜:中小学的教育,当然是要更加重视培养同学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发挥自身兴趣和特长。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寿林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