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时代的深圳精神?
每经记者 黄婉银 每经编辑 陈梦妤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深圳大学教授魏达志
我197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校长顾问蔡尚思教授学术助手,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1984年,我放弃了复旦大学教职,选择南下深圳开拓创业。同年年底,我幸运地参与进深圳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调入深圳市文化局,不久后就担任了深圳市博物馆任特区部负责人。
1986年,机缘巧合下,我结识了华强北中国电子一条街奠基人马福元,他同时也是赛格集团的董事长,后来我成功调入赛格集团并担任董事长秘书。
上世纪90年代,深圳开始规模生产电子原器件,引领国内电子产业的发展,并开始冲击国际市场,于是崛起了华强北电子一条街。
1997年,我被中共深圳市委确认为深圳市杰出专家,同年调入深圳大学。从1984年来到深圳后的36年时间里,我一直坚持特区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跟踪研究,研究方向为特区经济、产业经济、科技经济、艺术经济、城市与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构建国家创新性城市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路径、结构、模式与样板,值得研究、总结与推广。
深圳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崛起中的“先行示范区”,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先试城市,有利于抢占世界新的经济与科技制高点,深圳应当进一步大胆地建设并形成更加具有规模和质量的全球性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中心、海洋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融合发展全新格局,并进一步促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若干中心城市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在全球性竞争格局中,实现对国家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
什么是新时代的深圳精神?我想用4句话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先行与中国崛起的关系:中国道路与特区的使命,中国崛起与特区担当的抱负,中国转型与特区先行的责任,中国梦想与特区模式的贡献。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