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5年间美国十大基金公司的风雨历程

    2012-09-23 20:46

    张洁[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业绩不佳、人才流动、基民损失……近几年,国内与基金相关的话题似乎总是充满了这些负面字眼。在股市不给力、经济增长陷瓶颈的现状下,不仅监管层频开药方,不少基金公司也在探索出路。

    我们不妨以史为鉴,回顾和分析一下美国十大基金公司25年间的风雨历程,以抛砖引玉。

    美国基金业至今已逾百年,在市场的起起落落中,历经数次繁荣和萧条,有些基金公司乘风破浪,有些奋起直追,也有些不幸死在沙滩上。

    1986年的美国前十大基金公司中可能有近一半的名字让人觉得陌生。25年之后,能够依旧保持在前十的基金公司只有富达(Fidelity)、Federated和富兰克林(Franklin)三家,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只有两家(Franklin)后来收购了Templeton建立了Franklin Templeton。可见想要长期保持行业领头羊的位置并非易事,因为基金业是建立在金融市场和优秀人才不断竞争的基础上的,想要成为行业的常青树比在其他行业往往更难。

    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2011年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先锋(Vanguard)、黑石/安硕(BlackRock/iShares)和太平洋投资管理(PIMCO)都可谓后起之秀。这三家公司仅有20~30年的历史,是什么促使他们成长得如此迅速呢?

    不难发现,这三家基金公司都有特色产品和鲜明的品牌:先锋是以指数基金闻名的,不仅指数创新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并且长期致力于降低费率,该公司的产品费率在2011年又得到全线下调;安硕系列一直以其ETF产品著称,黑石在收购安硕之后一跃成为ETF市场的龙头老大;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则是全球最大的债券型基金管理公司。鲜明的品牌和优质的产品,使得这三家公司成为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时的首选。当然近年来,被动投资和债券类基金的需求激增也为这三家公司的壮大提供了契机。

    前浪死在沙滩上

    在1986年资产规模位于前十的基金公司中,不少公司都从事经纪业务,也因此拥有强大的销售渠道。而在随后的数年中,大型银行也加入到这场竞争中,相较而言,银行的渠道和客户资源更广阔。甚至当时不少人相信银行系基金公司将主导行业,并且认为如果没有强大的销售渠道,其他基金公司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状况是不是很像国内目前基金业的现状?五大银行把持80%以上托管渠道,也因此使得银行系基金公司具有天然优势。但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并不是坚不可摧的。

    对比2011年的排名可以看到,不仅经纪公司系没有在长跑中胜出,银行系也没有胜出。可见,以销售为导向的基金公司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往往容易死在沙滩上,以优秀产品为导向的公司则会在竞争中胜出。

    何为优秀产品呢?是不是追逐市场热点的投资就是好产品?历史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科技产业兴盛的时候,不少基金公司推出互联网基金。当时,如果一个基金公司不发行互联网基金,就要眼看着大把钱财流入别人口袋。但随着不久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互联网基金业遭遇重创。事实上,几乎在25年后规模跌出前25名的基金公司都曾发行过互联网基金,而在2011年位居前十的后起之秀中,却没有一家公司发行过互联网基金。

    常胜将军的转型之路

    虽说常胜将军不易当,但依旧有富达、Federated和富兰克林坦伯顿(Franklin Templeton)三家公司在历经风雨之后仍处在第一集团。其中Federated在竞争力相对较小的货币市场基金上,一直维持着较大的竞争优势和领军地位。

    相比之下,富达和富兰克林坦伯顿的常胜之路更有启发性和相似性。25年前的富达基本上是以彼得·林奇和其掌管的麦哲伦(Magellan)基金为代表的股票型基金而闻名于投资者,业务相对单一,无投资顾问业务,其在退休市场业务也刚刚涉足。而如今富达产品线完整,已经是航母型的资产管理公司。今天,富达旗下债券类产品也已树立起自己的口碑,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旗下产品对美国养老金市场的渗透。在产品创新方面,富达也曾开创性地增加货币基金的支付功能,不仅一举带领公司走出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低谷,同时也带动了货币市场基金的繁荣。此外,富达还致力于降低管理费用,旗下基金产品的平均费率仅为0.21%。同时,富达也不断提升投资者服务质量,先后推出了免费咨询服务电话和全美电子化服务,并成为第一个提供基金每小时净值和提供T+0交易的基金公司。

    富兰克林则是为数不多通过兼并来完善产品线并达到强强联合的基金公司。早期的富兰克林主要专注于投资美国国债和市政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之后经过两次战略性兼并,形成了如今美国市场、全球视野和长期价值投资三条风格鲜明的产品线。富兰克林先是通过兼并以全球投资的先驱者和领导者著称的坦伯顿建立了股票投资,尤其是全球投资的强势地位;之后又收购了走价值投资路线的互惠系列(Mutual Series),后者专注于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和问题证券的投资机会。富兰克林在兼并和收购对象的选取上独具慧眼,公司的两次并购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6年,在那个人人为科技产业疯狂的年代,该公司并未选取以投资科技股为主导的基金急于分享利润,而是选择了风格鲜明并且独特的坦伯顿和互惠系列。更值得称道的是,富兰克林在兼并之后也颇为开明,在人事、产品和办公地点上都赋予并购对象充分的独立性,从而最终形成公司三个相对独立却又旗帜鲜明的产品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由此可见,想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公司首先要具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成功之路并无标准,转型之路亦无定数,归根结底,成功的基金公司无一不以投资者的长期利益为导向,而失败者往往过分追逐眼前利益。任何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妄图凭借一时优势就可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美国基金行业发展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于,基金公司须意识到任何渠道和营销上的优势都不可能持续,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与时俱进的产品,并赢得投资者信赖,才是制胜法宝。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基金业转型之际 行业未来八大猜想

    下一篇

    公募:在变局中前进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