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华
2012年,我国公募基金迎来了第15个年头。近期,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处于艰难探索中的基金业,终于开始有了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历史机遇。
截至2012年5月,国内居民储蓄存款达36.7万亿元,近10年来的年均增长率为15.5%,居民财富不断的累积增加催生了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财富增长最迅速的国家之一,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理财市场已属必然。那么,在这些美好愿望的推动下,中国的基金业会走向何方?基金业接下来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猜想一:公司数量规模化?
目前,国内基金公司的数量已达73家,如果按照这种增加速度,那么,10年内,基金公司的数量将超过200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共同基金资产规模占GDP比例仅4.65%;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7个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为45.94%;同属金砖国家的巴西和南非也明显超过中国,巴西共同基金占GDP比例为40.03%,南非为30.63%。
事实上,中国市场对理财需求的潜力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个人拥有的可投资资产总额达到62万亿元,中国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家庭共拥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27万亿元。
据悉,目前算上已经进入审批程序和尚未进入审批程序但与监管层有所沟通的,新基金公司的筹备家数已经达到30家左右。而众多机构对于设立新公司的积极性也是有增无减,符合发起设立基金公司资格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国内机构数量众多。有业内人士乐观预测,3年内,基金公司数量可能突破100家。在目前基金公司准入制度不断市场化的背景下,基金公司数量的暴增将会成为必然。
猜想二:发展格局两极化?
在目前的基金行业,资产过千亿级的基金公司已经很多,比如华夏基金的资产规模已经逼近2000亿元。而规模最小的基金公司仅有几十亿元的规模。事实上,从第一批诞生的老十家基金公司开始,基金行业已经经历了初始阶段。目前两极化格局的形成也是业内的共识。
那么,对于行业巨头来说,恐怕在未来几年内,从千亿级到万亿级的资产管理公司将会诞生。事实上,截至2012年5月,国内居民储蓄存款达36.7万亿元,近10年来的年均增长率为15.5%,按照这个速度,10年后,可望达50万亿元。在总体规模看涨的背景下,未来10年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有可能超万亿元,成为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产管理公司。
在行业格局已定的情况下,中小基金公司在规模上已经无法达成。事实上,看看世界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发展模式,各有各的竞争优势。例如,Vanguard以低成本、被动投资著称,iShare以创新ETF独步天下,PIMCO以债券投资称雄,BlackRock追求的是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也坦言,中小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避免与大型公司直面竞争的发展策略,或专注某一特定投资领域,或某一特定客户,或某一特定细分市场,通过差异化竞争找准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
猜想三:组织治理规范化?
也许有一天,基金公司也可以全员持股,然后可以和现在的上市公司一样出现在交易所的名单里。以目前监管层的举措来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组织结构方面,对于基金公司高管及核心人员的持股也已出台了草案。
从国际上看,多元化的股权机构和组织机构对基金公司业务发展以及运作的独立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包括富兰克林基金在内的不少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就是上市公司。
事实上,以国内基金公司15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构、科学清晰的决策流程和管理制度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基础和后盾。
众所周知,基金行业不缺精英,但是基金行业的人员流动确实比较大。市场认为,公司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可以让公司内部的员工粘性增强,也有助于公司治理的规范化,最终达到留住人的目的。经验表明,薪酬并不是一家公司可以留住人的唯一砝码,人才愿意留下来,公司的文化制度,还有自身的成长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建立一系列完善的适合人才留下来的制度,才是基金公司的重中之重。
猜想四:销售渠道多元化?
“渠道为王!”这是所有商业领域的人共同的感受,但是不同的是,大多数商业领域内的渠道是同行业内的竞争,占据市场、占据渠道是成功的关键,而基金行业的产品销售基本上都是通过银行和券商来完成。
展恒理财的报告显示,目前银行销售基金占比超过60%,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银行每年从基金处拿走的佣金多至六、七成。基金公司基本上沦为了银行的打工者。
但在国外,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是基金的第一大销售渠道。如美国基金第三方销售的比重占到70%,英国在55%以上。
第三方销售机构如今也在国内破土而出。年初,首批独立基金销售牌照名单出炉,好买、众禄、诺亚、东方财富四家机构同批获得。而后,多家机构也随之获得牌照。
基金公司自身也在不断开拓自销能力,网上直销也是基金渠道发展的方向,未来除了基金公司网站提供直销以外,还可能出现庞大的低费率购买开放式基金的平台。
猜想五:理财产品差异化
可能连基金公司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今年的熊市中,低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会成为市场的“香饽饽”,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追求规模效应的基金公司便开始跟风,并屡试不爽,斩获颇丰。最近的信诚短期理财产品依然可以获得150亿元资金的青睐,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上,了解市场的需求,去打造适合市场的差异化产品,这才是一个财富管理公司应该做的事情。纵观基金业近几年的发展,重大的产品创新都是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为满足客户潜在需求而引发的。
除此之外,产品也要多元化。“产品多元化”是资产管理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对于一些新的投资领域要认识,并且勇于涉足,比如房地产信托(REITS)、风险投资基金、杠杆收购基金等另类投资领域,是对传统投资领域的有益补充。若能把握其中任一领域机会,基金公司便可实现跨越式发展。
猜想六:投资业务国际化?
当全球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时候,国内A股市场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对于国内基金公司而言,未来发展显然只着眼于国内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更加宽广才行。以成熟市场美国为例,在美国的共同基金业中,国内业务只占了40%左右,海外业务占比高达60%。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中,QDII的规模为743.44亿元,尽管只占基金总规模的2.7%,比重很小,但是这正说明海外业务拓展的空间还很大。
随着国内A股市场渐渐成熟,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将收窄,而国外一些波动剧烈、阶段收益更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将作为国内基金业的重要资产配置方向,此外,国内基金的资产组合将真正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成熟市场的资产也会在其中起到降低波动率、平稳预期收益的作用。
然而,“出海”不是那么容易。第一批QDII产品出海即“翻船”,至今净值仍是大幅亏损。但这也恰恰说明了国内的基金管理公司应对国际化投资的能力不足,没有达到先进的现代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的水平,没有享受到国际化带来的好处。随着国际市场从危机中逐渐复苏,以及国内基金公司投资能力的日益增进,国外市场存在的大量投资机会将会被渐渐挖掘出来。
目前,国内基金公司在积极地布局国际业务。南方基金的国际业务在业内尚属领先地位,QDII产品规模超过120亿元,其香港子公司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国际产品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QFII业务给基金公司带来的只有0.75%左右的顾问费,如果能够直接去海外发行投资A股市场的基金产品,作为基金发行人和管理人的基金公司将获得更大收益。
猜想七:转型突破在专户?
随着基金公司业务的发展,专户业务也成为基金公司非常重要的一项业务。而在转型财富管理公司的过程中,专户业务也将成为基金公司转型的突破口,这在业界也已达成共识,然而,专户业务目前也是基金公司寻求突破的一个难题所在。
目前市场上的专户产品品种繁多,各种各样的创新层出不穷。近期市场上一些刚刚取得专户业务资格的小型基金公司正打算一展拳脚,而最早取得特定资产管理业务资格,已开展数年业务的长盛基金,却在该业务领域全面收缩。
业内人士表示,在发展专户业务时,归根到底还是要想清楚、想透彻“什么是符合公司战略的、可以长期持续的业务方向”。如果这个问题和原则不想清楚,就会陷入到短期的项目式行为中,可能会有一些短期的财务收入,但不具备可持续性,甚至有可能在风险控制不到位的情况下,给持有人和公司造成较大的伤害。
猜想八:对冲基金更完善?
也许有一天,人们再听到“对冲基金”,它已不再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下一个10年,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有望在国内快速发展。
近年来,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衍生品市场逐渐发展成熟,今后还将稳妥推出国债、原油等期货以及期权等金融工具。
尽管因融券成本、范围等各种因素限制,多空策略指数还无法产品化,但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实现绝对收益的策略,已经在专户产品中小试牛刀。这一策略的原理,就是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因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相对稳定的超额收益。但这还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
2011年6月,富国基金与中证指数公司合作推出了国内首只类对冲性质的指数“沪深300富国130/30多空策略指数”。一旦政策许可,能通过金融工具对冲系统风险,将是一支提供真正意义上“绝对收益”的基金产品。
不过,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交易制度逐步完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推出、跨市场交易模式的出现,未来,对冲基金将成为推动基金公司专户类业务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公募对冲基金的发展,有望未来10年的某个时期得到投资者认同,并获得飞速发展。
一旦监管放松和做空工具不再受限,未来10年内有可能出现规模上百亿元的公募对冲基金。
显然,对冲基金的快速发展还有赖于以下条件的成熟:对冲工具和手段的完善;期权、期货、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丰富;杠杆融资渠道的建立;量化投资投研人才的成熟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