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补短板”关键在于补制度短板 产业扶持政策不应大包大揽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5-26 01:26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冯彪 实习记者 张怀水    

    ◎每经记者 冯彪 实习记者 张怀水

    近日高层多次为“三去一降一补”发声。

    “补短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看来,不仅要补足基础设施上的硬短板,更应补足创新能力、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的软短板。

    从传统资源消耗型、规模扩张型经济向质量品牌和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转变,我国还存在哪些短板?我国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为何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竞争能力依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小?政府的产业政策应该如何调整?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黄群慧。

    ●补短板需补“硬、软”两个短板

    NDB: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补短板”涉及到哪些方面?

    黄群慧:我认为“补短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短板、一个是软短板。硬短板体现在信息、数据、网络等基础设施。软短板则表现在制度层面,例如制度环境是否有利于创新创业,是否能够促进竞争,是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等。国内企业经营成本高,除了税收,在物流、评估等环节费用都很高。现在政府推动营改增、简政放权、清费立税等改革,实际上就是在补制度的短板。

    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要以创新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过去十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增长了近5倍,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增长了近4倍,企业的研发机构数量增长了2.3倍,但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工业强国的差距还很大。究其原因,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我国的制造业创新生态亟待完善。不仅要有技术的创新,也有要有制度层面的改革。

    NBD:您认为,“补短板”在供给侧改革以及推动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黄群慧:“补短板”是“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发展是有机联系的,“补短板”也能促进其他几个方面的发展。比如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信息基础设施能够给新经济、增长新动能带来动力。制度方面的改革也会给降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提供有力支持。

    “补短板”一方面由于投资的作用,短期内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同时补短板“补”的是我国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或潜在增长率,也能为经济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工业投资的回报率逐渐下降,十年前我们1元钱的工业投资,大概能产生6~7毛钱的工业增加值,近年已只有2~3毛钱的增加值,说明潜在增长率在下降。只能靠创新,通过创新来提高潜在增长率。

    ●形成消费者为中心的生产模式

    NBD:您认为要发挥上述作用,供给侧改革将从哪些方面着力?

    黄群慧:我觉得可以从产业、区域、企业三个层面发力。产业层面就是支持新兴产业,化解过剩的产能,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批新业态、新经济,改造生产模式。企业层面,“十三五”关键任务是处置“僵尸企业”、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同时,企业层面最根本的还是要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就区域层面来说,政府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新区域发展战略,一方面,这些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工业供给要素的跨区域有效流动,另一方面这些区域战略实施也极大地拓展了工业增长的空间。

    NBD:您提到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要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是否意味着我国产业模式也需相应转变?

    黄群慧:以前为了降低成本,我们是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现在是定制化的模式,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现在是范围经济,我们能做到基于大数据生产,实现个性化、定制式生产。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让规模经济为主导向以范围经济为主导转变。

    现在我们身边的打车软件、众包、租房软件等,这些生产协作方式的创新,都来自于消费者主导。当前许多科技公司在做科技研发时也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来做,未来消费者主导将是一个潮流。

    ●最终应建竞争型产业扶持政策

    NBD:说到科技创新,您提到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关键要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近日,科技部提及,要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您认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黄群慧:我认为关键是我们的创新生态尚不完善,创新链条存在脱节。比如科研方面,许多科研人员的目标是结项、完成任务,利用专利成果评职称,但并不会关心这项成果能否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企业则只关心自己的生产,而不注重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从产品研发到把产品卖到市场当中去,中间的过程是一个短板。

    从完善创新生态来看,各个部门应当是协同开放的,创新协同对于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是非常重要的。而事实上我国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开放比较差,这也受到单位体制的影响

    NBD:您认为推动科技创新需要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那么如何构建这种政策机制呢?

    黄群慧:我认为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我国以前处在工业化中期,产业政策都以政府为主导。尤其前些年,产业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因为经济差距大,需要政策的引导,但一旦领先了以后,政府也看不到前面是什么,政府过强的产业政策效果就会降低。

    因此,我国实施产业政策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既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也应切实把握好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既要发挥好产业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又要避免落入政府大包大揽、急功近利的强选择性产业政策窠臼。

    NBD:那么如何处理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呢?

    黄群慧: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是光谱的两端,我认为要由强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功能性产业政策过渡,最后过渡到竞争型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要求政府避免急功近利地将工作重心放在大力扶持发展某些具体产业上,而应有长期战略视野,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培育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基础性创新环境建设上。例如,着重于促进人力资源培育,实行普惠政策,激励创新行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晚上我还会翻开那本书,听杨绛先生说话”

    下一篇

    她想要的是一件隐身衣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