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三峡人寿获批或只差“临门一脚” 重庆全牌照金融格局浮现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3-10 22:32

    筹建多年,三峡人寿距离“守得云开见月明”或许只差最后一步。3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个知情人士处获悉,三峡人寿筹建工作已经在中国保监会的内部会议中通过,目前只待正式批文下发。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鄢银婵    

    每经记者 鄢银婵

    筹建多年,三峡人寿距离“守得云开见月明”或许只差最后一步。3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个知情人士处获悉,三峡人寿筹建工作已经在中国保监会的内部会议中通过,目前只待正式批文下发。

    重庆自2011年便开始积极谋划成立三峡人寿,规划注册资金达10亿元以上,以传统寿险、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为主营业务,旨在缓解三峡移民搬迁而凸显的社会保障民生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三峡人寿也吸引了不少上市公司的青睐,包括力帆股份、迪马股份均曾公告将出资约2亿元筹建并获得股份;而三峡人寿的筹建股东中也不乏重庆国资的身影,包括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集团、重庆万州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重庆万州天然气股份公司和重庆万州自来水股份公司均有参股。

    有分析认为,重庆近两年在金融领域的野心有目共睹,如果三峡人寿正式获批,无疑会给原有的保险要素市场补充新鲜血液,有助于重庆完成“全牌照”金融格局。

    获批只待正式文件?

    三峡人寿的首次露脸源于力帆股份的一出公告。

    2011年5月,力帆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出资2亿元参与筹建三峡人寿,占三峡人寿总股本的20%,与重庆渝富并列三峡人寿第一大股东。

    据了解,三峡人寿的总部将设在重庆,以传统寿险、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为主营业务,旨在缓解三峡移民搬迁而凸显的社会保障民生问题,通过商业人寿保险弥补由于地方财政短缺而无法完全落实的社会保障政策,注册资金达10亿元以上。

    除了力帆股份,另外一家上市公司迪马股份在2015年6月也曾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全资子公司重庆迪马工业公司拟参与发起设立三峡人寿,出资额不超过2亿元,且持股比例不超过三峡人寿总股本的2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三峡人寿行事颇为低调,5年多来在媒体上很少发现其身影;不过就在3月9日,财新网报道称日前有三家保险公司和一家保险资管公司获批筹建,分别是建信财险、三峡人寿、前海再保险与永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也是三峡人寿筹建5年来首次传出已获批的消息。

    “应该可以说距离获批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吧。”一名接近重庆金融办的人士告诉记者,保监会在内部会议上已经通过了筹建三峡人寿这一事项,但还没有出正式批文,不过应该不远了。

    相比上述人士而言,参与筹建工作的上市公司则显得比较谨慎。“最近确实听说了这个消息,我们也正在核实。”迪马股份董秘办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对于这一消息自己不方便多说;同样参与筹建工作的力帆股份董秘汤晓东则表示,“这个事情我还需要去了解一下,现在不是很清楚”。

    记者也注意到,截止目前,中国保监会网站尚未公布核准三峡人寿筹建的行政批复。

    重庆“全牌照”金融格局浮现

    三峡人寿的筹建工作也让重庆政府尤为重视。在今年2月22日举行的重庆金融工作会上,重庆就表示要加快民营银行、三峡人寿、中邮金融租赁、移动金融等新机构和新牌照落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三峡人寿的股东构成中也有着重庆国资的身影。据披露信息显示,除了力帆股份、迪马股份外,三峡人寿的股东还包括重庆渝富、重庆财信集团、重庆家和兴置业公司、万州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万州天然气股份公司和万州自来水股份公司,一半股东为国资。

    事实上,重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长江上游国际金融中心,无疑需要加大在保险板块的布局。

    2007年,原重庆商业银行与安诚财产保险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安诚保险,成为重庆第一家全国性商业保险公司;2015年9月,中新大东方两家国资股东重庆地产集团和重庆城投集团将所持合计50%股权在重庆联交所挂牌出让,这部分股权最后由恒大集团以39.39亿元竞得,恒大人寿保险应运而生;而如果三峡人寿如期获批,也将成为重庆第三家保险公司。

    “重庆一直很重视保险金融板块的发展。”重庆资本市场观察人士唐熙表示,重庆这两年在打造全牌照金融格局,三峡人寿如果能获批筹建,无疑对该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记者注意到,《重庆市政府2016年工作报告》在展望2016年工作重点时提到,要“推进全国保险资产交易平台运营,发挥保险资产登记、发行、交易、结算等功能,为全国保险业发展提供综合性服务”。

    而对于有关三峡人寿筹建获批的消息,记者向重庆市金融办发去了采访函,不过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2月CPI超预期反弹 专家:中期来看不会出现滞涨

    下一篇

    去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1.4万亿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