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开四年3亿美元薪酬“抢人”,全球顶尖AI专家不足千人;“大而美”法案落地损害美国多个行业;特朗普称将发函告知各国最新关税税率;两年暴赚43亿美元后,华尔街量化巨头被印度要求强平及禁入市场;英伟达市值一度破3.92万亿美元刷新全球纪录。
每经记者|宋欣悦 高涵 每经编辑|高涵
◆Meta为打造超级智能实验室,以高达四年3亿美元的薪酬包挖角OpenAI等公司的AI研究员,引发硅谷AI人才争夺战。据悉,全球顶尖AI专家不到1000人。为什么顶尖AI人才如此稀缺?天价薪酬是技术红利还是泡沫前兆?每经记者采访硅谷资深人力资源专家Tom Zhang博士,进行解读。
◆“大而美”法案落地损害美国多个行业,电动汽车生产商、AI企业受波及;特朗普称将发函告知各国最新关税税率;两年暴赚43亿美元后,华尔街量化巨头被印度要求强平及禁入市场;日本驳斥“毁灭性地震”预言;市值一度突破3.92万亿美元,英伟达加冕“历史第一股”。
硅谷掀AI人才争夺战:
Meta开四年3亿美元薪酬,
全球顶尖专家不足千人
AI人才,究竟能值多少钱?
近期,OpenAI至少8名研究员遭Meta“天价”挖角,不仅让公司罕见“停摆一周”以稳定军心,更是将硅谷AI人才争夺战推向白热化。在这场争夺战中,AI人才的薪酬已飙升至令人咋舌的地步,
据报道,Meta为打造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正向一些AI研究人员提供高达四年3亿美元的薪酬包。
Meta总部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郑雨航 摄
另一份数据显示,Meta的AI工程师年薪区间为18.6万~320万美元,已超过OpenAI的21.2万~250万美元。
为什么顶尖AI人才如此稀缺?天价薪酬是技术红利还是泡沫前兆?
《财富》杂志指出,全球顶尖AI专家不到1000人。硅谷资深人力资源专家Tom Zhang博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硅谷的“标签化”现象非常严重。只有在OpenAI、谷歌、Meta等公司的核心团队工作过、并且担任团队带头人(leader),才能被称为“顶尖AI人才”,进而拿到“天价薪酬”。
OpenAI首席研究官马克·陈(Mark Chen)在内部Slack频道中,对Meta的挖角行为表达了极为震惊和不满。他表示:“感觉就像有人闯入我们家偷走了东西。”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公开指责Meta为挖走OpenAI员工开出了高达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年薪甚至更高。但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说:“市场确实很热,但没那么夸张”,并澄清这种天价薪酬包只针对“极少数的高级领导岗位”。从OpenAI跳槽至Meta的卢卡斯·贝耶(Lucas Beyer)也发文证实,并没有上亿美元的薪酬包。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硅谷资深人力资源专家Tom Zhang博士告诉每经记者,只有个别精英才能拿到如此高的薪酬,并非普遍现象。
即便如此,多家媒体证实,Meta确实开出“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待遇以招揽AI顶尖研究员。据《连线》杂志报道,Meta为打造超级智能实验室,正向一些AI研究人员提供四年内高达3亿美元的薪酬包。
根据薪酬追踪网站Levels.fyi的数据,Meta支付给AI工程师的薪酬介于18.6万至320万美元之间,而OpenAI介于21.2万至250万美元之间。
《金融时报》援引行业招聘人员和职位流动数据称,目前,高级AI研究科学家的薪酬包已飙升至每年300万~700万美元,部分顶尖AI科学家年薪甚至超过1000万美元。相比之下,没有AI经验的高级软件工程师,他们的基本工资通常为18万~22万美元,差距显著。
AI行业观察者马尔钦・弗伦奇维奇(Marcin Frąckiewicz)撰写的《2024~2025年人工智能专家薪资报告》详细分析了AI人才的薪酬“金字塔”。报告指出,一般来说,涉及更多专业或研究工作(如AI研究科学家)或直接对产品收入产生影响的职位(如机器学习工程师)薪酬相对较高。
美国AI岗位薪资对比
硅谷顶尖AI公司开出的薪酬更为丰厚,最高是美国全国水平2倍以上。
在Meta的各类岗位中,薪资最高的为软件工程师,一年基本工资高达48万美元,最低也有12万美元。机器学习工程师年薪最高可达44万美元。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数据还不包括股票期权、签字费和其他福利,实际的总薪酬会更高,并且还在持续上涨。据《福布斯》报道,AI专业人士的薪酬每年增长11%,远高于约4%的全球名义工资增长率。
对比之下,华尔街的 “金领” 们相形见绌。
根据美国招聘平台ZipRecruiter的数据,美国量化分析师的平均年薪约为14万美元,顶尖分析师年薪可以拿到18万美元。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平均年薪约为13万美元。
图片来源:ZipRecruiter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顶尖AI人才的薪酬上限已经远超华尔街的传统高薪职业。
大厂不惜重金抢人,也引起行业对薪酬泡沫的担忧。
Hugging Face联创兼首席科学官托马斯·沃夫(Thomas Wolf)直言,当前硅谷的人才成本已出现显著失衡,“如今在湾区招聘一名软件工程师的成本,足以在欧洲聘请3到4名水平相当的员工”。
《2024~2025年人工智能专家薪资报告》指出,美国是AI人才平均薪酬最高的国家,数据科学家平均年薪为156790美元,而在加州地区,AI职位薪酬比美国平均水平还要高出约14%。
Tom Zhang向每经记者表示:“硅谷人才比较密集,即便在AI浪潮兴起之前,这些软件工程师薪资也是非常高的。”在“美股七巨头”中,除亚马逊和微软外,其余五家公司都坐落于硅谷,这无疑加剧了当地的人才竞争和薪酬上涨。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郑雨航
Tom Zhang提到,在硅谷,有“30万俱乐部”一说,即公司内半数的员工年收入都超过30万美元。从具体数据来看,目前最高的是Meta,2024年的中位数是37.9万美元。谷歌的中位数是33万美元,英伟达是30万美元。
“总体薪酬由基本工资、奖金和股票三部分构成。”Tom Zhang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说硅谷是薪资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股票。在过去20年,硅谷各大公司股票涨得非常多,员工的总体薪酬自然高于美国其他地区和欧洲。” 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是硅谷高薪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Tom Zhang也向每经记者坦言,薪酬泡沫的风险是切实存在的。“这个人当下或许能拿到上亿美元的薪酬包,但再过一段时间就不一定有这么高。”他解释道,“过去谷歌很火的时候,搜索方面的工程师薪资很高,但随着技术普及,对应的薪酬水平也随之回归常态。”
硅谷大公司另一种典型的抢人方式是收购初创公司,实际上也是为了雇用后者的创始人和核心员工。
例如,Meta砸下143亿美元,收购Alexandr Wang所创办的Scale AI 49%的股权,把华裔“天才少年”纳入麾下。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为抢人才,更是直接买下了清华“天才少年”朱邦华(Banghua Zhu)和焦剑涛(Jiantao Jiao)的公司。
朱邦华官宣加入英伟达 图片来源:朱邦华社媒帐号
这也深刻反映出顶尖AI人才的稀缺性。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自2019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AI技能职位的招聘数量每年增长21%,远远超过AI人才的供应速度。《财富》杂志更是指出,“全球顶尖AI专家属于稀缺资源,目前全世界加起来总数还不到1000人。”全球顶尖管理咨询公司贝恩(Bain & Company)预测,AI人才缺口预计到2027年仍将持续,短期内难以弥补。
那么,硅谷为什么会如此缺乏顶尖AI人才呢?Tom Zhang解释道,“AI人才其实很多,但硅谷标签化非常严重,只有在OpenAI、谷歌、Meta等公司的核心团队工作过,并且担任团队带头人,才能被称为‘顶尖AI人才’。否则就算是斯坦福、哈佛的博士,也不一定能拿到如此高的薪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硅谷人才争夺战中,不乏华人面孔。Meta此次挖走的几名OpenAI大将中,就有四名华人。
对于华人AI人才,黄仁勋曾多次表示,中国在AI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是中国人。
Tom Zhang也向每经记者表示,现在顶尖的学术研究人才中,里面大概一半是华人。“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的顶尖人才是非常厉害的。”
“大而美”法案落地,
将如何影响美国各行业?
据央视新闻、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使其生效。
美国国内担忧该法案将进一步加剧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风险。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估算,预计到2034年,该法案将使国家债务增加4.1万亿美元,并使1180万美国人失去医保。该法案也因造成联邦援助削减和为富人及大企业减税等而备受争议。
“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2025年初重返白宫后推出的标志性立法议程。该法案主要内容包括延长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内于2017年通过的企业和个人减税措施,让小费和加班工资收入免于纳税等,其核心条款是降低企业税。
美国总统特朗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而美”法案落地将对美债、美元、美股有何影响?
有分析认为,“大而美”法案的颁布将导致美国财政赤字增加,在美债余额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的背景下,美债发行量的增加容易导致美债市场供大于求,美债吸引力将因此下降。同时,理论上看,美债发行量的增加将导致美国国债违约压力加大,导致美债吸引力进一步下降。短期内,该法案的颁布或利空美债市场。
摩根大通以“美国经济放缓+海外增长政策支撑非美货币”为由看跌美元,强调若经济衰退幅度超预期,美联储可能开启更激进的降息周期。尽管看空美元,但摩根大通仍看好美股韧性,认为消费与经济基本面支撑下,政策不确定性对市场的冲击有限。
中金公司6月研报则提出,若关税谈判进展、减税政策落地且财政赤字率下降,美国私人部门信用扩张或支撑经济,推动美元指数在四季度小幅反弹。
中金公司进一步预测,在财政与货币政策双重推动下,标普500指数中枢或升至6000~6200点。美银最新报告则建议投资者在标普500指数升至6300点上方后开始减持股票。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美国各行各业的影响方面,“大而美”法案的长期辐射效应显然也不容小觑。该法案的最终版本为部分特定行业带来显著税赋优势,但同时也削减了其他部分行业的优惠政策。尽管医疗补助计划和州及地方税减免成为了该法案是核心焦点议题,但众多产业领域,例如电动车生产商,也都受到了到该法案的波及。
该法案将提前终止对购买或租赁电动汽车最高7500美金的补贴——9月30日之后购置的车辆将无法享受此项优惠。这对特斯拉、福特、宝马等汽车制造商构成了挑战。
此外,光伏和风能企业、AI企业、部分高校、食品企业、物流企业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与此同时,芯片制造商、能源企业、航空公司、地产开发商等则可能受益。
谈判最后期限将至!
特朗普称将发函告知各国最新关税税率
据央视新闻,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3日表示,将于4日开始向贸易伙伴发函,设定单边关税税率,并称各国将从8月1日起开始支付新的关税。特朗普称,4日将发出大约“10或12封”信函,更多信函将在未来几天寄出。
本月1日,特朗普曾表示,他没有考虑延长各国与美国谈判贸易协议的7月9日截止日期。现距美方设定的所谓关税谈判截止日期还剩不到一周时间,欧盟、日本、印度等多方都强调了捍卫自身利益的立场。
7月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在关税问题上欧盟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并“准备好与美国达成一项原则性协议”。但若谈判失败,欧盟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以保护欧洲经济,“所有应对手段都在考虑之中”。
2日,美国和印度继续就关税问题展开磋商。但消息人士称,双方在农业和乳制品问题上仍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据新华社援引外媒报道,印度7月4日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由于美国对汽车及零部件加征的关税冲击印度出口,印度计划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1日表示,“日本不会考虑在关税谈判中牺牲农业”。日本首相石破茂7月2日称,日本将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央视新闻援引路透社报道分析称,若各方无法达成协议,关税大战可能重燃,外贸成本和消费品价格将被推高。目前市场已出现“关税疲劳”,企业可能进一步提价转嫁给消费者以消化关税成本压力。
据央视新闻援引《巴基斯坦观察家报》报道称,美国构筑关税壁垒本质上是逆全球化的拉帮结派,霸权主义靠关税大棒维系的所谓优势是难以持久的。
两年暴赚43亿美元后,
华尔街量化巨头被印度要求强平及禁入市场
美国量化巨头Jane Street在印度市场遭到印度监管重锤。
7月4日,Jane Street收到印度监管部门的一纸禁令。据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官网发布的105页临时命令,Jane Street因操纵市场被勒令临时市场禁入,同时还将没收公司484亿印度卢比(约合人民币40亿元,或5.7亿美元)的非法所得。印度监管还要求Jane Street在命令发布3个月内或相关合约到期时(以较早者为准)平仓或了结任何未平仓头寸。
根据SEBI的说法,自2020年12月启动印度业务以来,Jane Street在2023年1月至2025年3月期间,仅印度交易就获利约43亿美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于Jane Street遭处罚一事,盛宝银行的首席投资策略师Charu Chanana表示,这可能表明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正日益警惕,并有意加强对在其衍生品市场获取巨额收益的外国机构管控,尤其当他们的策略模糊精明交易与市场扭曲之间界限时。
Equirus Securities衍生品交易主管Tejas Shah预计,其他高频交易公司可能会暂时收敛,从而对交易量造成一定影响。
日本驳斥“毁灭性地震”预言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一则关于“日本7月5日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的传言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受此影响,有不少外国游客取消了赴日行程,日本的旅游业受到影响。
对于这一传言,日本政府和专家纷纷站出来辟谣。日本气象厅地震海啸监视科科长海老田绫贵说,预测地震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何种规模。以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预测这三点,此类谣言传播纯属骗局。
据了解,所谓“日本末日”的预言来自日本漫画家龙树谅的《我所看见的未来》一书,书中记录了龙树谅多个“预言梦”。之所以龙树谅的梦境会引发网友如此大的反应,是因为她的梦境曾成功“预言”过2011年3月的东日本9.0级大地震灾难,就是那场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的地震与海啸。
而后经过大量网络博主们的各种角度解读,恐慌情绪就开始传播了。不过据报道,龙树谅在采访中澄清,她记录的是梦境,并非有意引发恐慌。
罗伯特·盖勒教授表示,就目前而言,利用科学手段预测地震是不可能的。
市值一度突破3.92万亿美元,
英伟达加冕“历史第一股”
本周,美股三大指数齐涨。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1.72%,纳指累涨1.62%,道指累涨2.30%。其中,标普、纳指再创历史新高。
7月3日(周四)盘中,英伟达市值一度突破3.92万亿美元,短暂超过苹果在2024年年底时创下的3.915万亿美元全球最高市值。当日,英伟达收涨逾1%,市值为3.89万亿美元,本周累计涨超2%。
连跌两周后,黄金本周实现反弹,现货黄金涨1.93%,纽约期金涨1.79%,均重返3300美元。
美元指数本周跌超0.28%,报96.99。WTI原油8月期货本周累涨1.5%,布伦特原油8月期货本周累涨2.56%。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郑雨航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