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正式开幕,汇聚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参展商。本届车展上,人形机器人成为“新宠儿”,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称下一个十年人形机器人将更多地现身车展。此外,奇瑞、广汽、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也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每经记者 李星 每经编辑 孙磊
比心、打招呼、点赞等人性化动作,让人形机器人成为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2025上海车展)的“新宠儿”。
4月23日,2025上海车展正式开幕,汇聚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和供应链企业参展,参展规模再创新高。其中,参展的车辆总数大约在1300辆,首发新车超百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孙桐桐 摄
在AI(人工智能)技术托举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大放异彩。“十年前,新能源汽车还是车展上的新鲜事物,而现在已经成了绝对主力。”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称,“下一个十年,我想人形机器人也会越来越多地现身车展。”
人形机器人“上岗”引流
在本届上海车展开幕当天,何小鹏与机器人IRON亲切互动出场。机器人举起手臂与何小鹏碰拳后,何小鹏正式上台分享。
官方资料显示,小鹏机器人IRON身高178cm,采用仿人结构,体重70kg,双手拟人,拥有22个可动自由度。在发布会现场,机器人IRON表演了前进、后退、招手等动作,一度成为车展“顶流”,吸引了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前去“打卡”参观。在与何小鹏互动时,周鸿祎询问:“你们参加机器人格斗大赛吗?”
在何小鹏看来,机器人最开始应该先进入工业,再进入家庭。“目前,小鹏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工厂实训阶段,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规模化工业量产。”何小鹏称,期待未来小鹏机器人能够在工厂环境中与人类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除小鹏汽车外,奇瑞汽车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Mornine gen-1也参展亮相。据悉,该机器人是由奇瑞aimoga团队于2023年末研发的双足人形机器人,身高167cm,体重65kg,拥有41个自由度。其具备多模态环境感知、自主行走规划、巧手操作和基于大模型的专业领域问答能力,可用于汽车销售咨询、商场导购、娱乐表演等场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
除此之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展馆走访时还发现,上汽荣威、长安汽车、极氪、东风等展台均有机器人“车模”上岗。“我们展台的机器人是智元机器人(即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智元远征A2交互服务机器人,主要是为展台提供一些引流方面的支持。”4月24日,一位荣威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机器人虽然不是荣威自主研发的,但上汽是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机器人)的股东之一。
而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则成为了深蓝汽车的AI员工。为了吸流,该机器人走上过道,主动与现场与围观的观众和媒体握手互动。
车企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已成为各大车企加速布局的重点领域。
除小鹏汽车、奇瑞汽车外,广汽集团在2024年底发布了其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oMate。GoMate采用行业首创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具有高效率、长续航、强安全等特点。目前,广汽人形机器人已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4月21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今年将进入试生产阶段。特斯拉今年计划生产5000台擎天柱机器人,已订购1万至1.2万台组件,目标是2026年生产5万台。“未来特斯拉的长期价值大部分体现在人形机器人上。”马斯克曾公开表示。
比亚迪则通过自研和投资方式,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具身智能领域。据悉,比亚迪在2022年成立具身智能研究团队,通过深入挖掘公司规模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展开各类机器人本体及系统的定制开发。“目前,团队已开发完成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比亚迪方面介绍称。
不仅如此,比亚迪在自主研发的同时,还在加快投资入股相关人形机器人公司。2023年8月,比亚迪以投资入股方式成为了智元机器人的第九大股东。今年4月22日,比亚迪再次投资成功入股人形机器人公司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超13.37%。
图片来源:天眼查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认为,由于机器人在技术上与自动驾驶有许多相同之处,机器人的研发对推进汽车自动驾驶有较大帮助。
花旗集团全球洞察分析团队也公开表态称,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约达到当前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一半。
不过,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强调称,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很好,但是产业尚处于萌芽期,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布局,存在泡沫化的风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