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推进新能源全电量入市,实现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政策以2025年6月1日为新老划断时点,取消将配储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的前置条件。此举旨在解决光伏、风电等不稳定电源对电网消纳能力造成的压力,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每经记者 黄海 朱成祥 每经编辑 张海妮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决定推进新能源全电量入市、实现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
相关政策也提到以2025年6月1日作为新老划断时点并分类施策,不得将配储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前置条件等政策。
对此,华泰证券认为,这对储能短期或为利空,长期看则对提升电能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利好储能长期发展。
随着光伏、风电的快速发展,各国电网消纳能力承压。根据InfoLink,欧盟光伏市场方面,多数国家正面临电网消纳能力不足而导致供应过剩的情况,2024年频繁出现负电价的现象。
消纳问题产生了对储能的需求。中金研报显示,风电、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随着发电占比提升,给电网稳定和绿电消纳带来了挑战。为了缓解电网压力,储能系统装机随之增加。
新能源全电量入市,有助于解决电网消纳能力问题。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风电、光伏属于不稳定的电源。当它们的不稳定影响到电网的时候,就是储能系统发挥作用的时候。”
华泰证券也认为,新能源全面入市交易后,将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成本,有利于新型电力系统、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
那么,这会对储能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呢?目前,国内储能行业由配储需求主导。根据华泰证券研报,2024年国内储能装机规模达111.6GWh(吉瓦时),其中新能源指标带来83.2GWh的储能需求,占比达74.6%。
墨柯认为:“短期内可能会有‘阵痛’,长期是利好。由于不强制配储,储能市场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多了,对储能系统、储能电芯厂商而言,可能价格不需要再降了,但销量有可能会下降。因此,短期对各方而言,需要重新协调来找到一个新的平衡,各方如何按照市场游戏规则来运作,这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
对于配储取消,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会长朱俊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源侧配储是没有任何商业模式的,都平摊进系统成本里,其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并网。入市交易后,比如中午(光伏)电价可能低于火电,甚至可能负电价,这可能会倒逼光伏企业自主去配储。因为在电价很低的时候,(光伏电站)不想交易,就存入储能系统,等价格上来的时候再放出去。这样一来,主动配储就会形成一个价值的循环。”
由于风电、光伏发电存在较大波动性,配储则有助于熨平波动。
朱俊鹏认为:“长远来看是有利的。短期内(业内)可能觉得是利空,但是我觉得影响不大。因为全面入市交易是必然趋势。随着清洁能源入市交易,电网的波动性会更高。波动性更高,是有利于储能。比如工商业(储能),峰谷套利就是间接给电网做了削峰填谷。”
墨柯同样认为相关政策长期有利于储能行业的发展,其表示:“从长期看是有利的,由市场来主导,市场会自发形成对各方约束、激励的机制。长期储能市场的需求从理论上看确实非常大。在熬过最初的阵痛期后,储能行业还是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华泰证券表示,从节奏上看,其测算目前国内已招标未并网项目体量在180GWh~200GWh,仍可支撑2025年装机量,但预计2026年装机量由于需求承压或将出现下滑;长期来看,电力市场化推进丰富储能终端的盈利模式,储能逐步由强制配储向市场化需求转向,产业链加速优胜劣汰,竞争格局优化,储能行业出清后有望重回增长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金研报,2025年美国、中东、印度区域有望成为储能装机重点增长区域,主要原因是美国电价持续上涨,套利模式可持续;而中东、印度存在能源转型诉求,需要配储完善能源体系构架,因此储能PCS(变流器)出货仍有望大幅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兰素英 摄(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