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游戏行业完全有能力去酝酿下个“芯片级”的技术突破。其中有两个方向值得格外关注,即游戏引擎和人工智能。”网易公司高级副总裁王怡感受到了游戏产业的变革。
◎“我们清楚地看到,与科技和时代的同频共振,是游戏产业不断扩大价值的基本动力。”腾讯互娱副总裁张巍表示。
每经记者 温梦华 宋美璐 每经编辑 魏官红
2023年,AIGC以惊人的速度一夜之间席卷了各个行业,成为科技“新贵”。
技术创新变革之下,游戏一度被视为最接近AIGC落地的应用场景。随着人工智能在游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游戏产业迎来人工智能新时代。
7月27日,被无数游戏、动漫粉丝期待的泛娱乐行业盛会ChinaJoy,时隔两年如约回归。作为今年ChinaJoy唯一一家深度财经合作媒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乘着“AIGC”的东风,游戏技术成为本届大会上各大互联网、游戏大厂追逐的热点和焦点。
当天,在以“重构数智生态 捕捉变局价值”为主题的CDEC高峰论坛上,人头攒动,腾讯、网易、咪咕等互联网大厂、头部游戏企业齐聚一堂,拥抱人工智能,把脉游戏产业变革之下的新变化,新趋势。
今年是人工智能爆发的元年。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从个人到各个行业,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见证了AI以月、甚至周为单位的高速迭代。
当下,游戏产业已成为了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市场规模连续六年突破两千亿元,全球范围内,几乎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游戏玩家。身处其中,网易公司高级副总裁王怡也感受到了游戏产业的变革。
网易公司高级副总裁王怡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如果说,上一阶段游戏产业的红利在于比拼产品数量、比拼用户增量,围绕着游戏本身造富。那么这一次,面对狂飙式的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我们认为,游戏产业已经走到了技术守家、人才发家、场景跨万家的关键转型期。”王怡坦言。
在他看来,技术始终是支撑游戏产业的底座,为了抓住下一个“芯片级”技术突破,再多投入也是值得。“我们认为,游戏行业完全有能力去酝酿下个“芯片级”的技术突破。其中有两个方向值得格外关注,即游戏引擎和人工智能。”
谈及重构游戏场景,王怡表示,产业要拓宽车道,要尽快把游戏技术“外派”到更广泛的场景中。要到生产一线去找需求,推动产业虚实融合、脱虚向实。
巨大产业变革之下,王怡指出,重构人才资源池也是解题思路之一,把更多普通的人力资源,升级成稀缺的AI人才资源,抓住新一轮红利,形成从“引水”到“活水”的良性循环。
回顾2013年的ChinaJoy,腾讯互动娱乐副总裁张巍清晰地记得,当年中国移动游戏还属于新生业态,在游戏市场中的占比不到两成;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增加了十倍以上,成为拉动市场增长和促进文化交流的主力。
腾讯互动娱乐副总裁张巍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我们清楚地看到,与科技和时代的同频共振,是游戏产业不断扩大价值的基本动力。”张巍表示。
在他看来,游戏本质上是技术驱动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这些年来,作为最为积极拥抱新技术的数字文化载体,游戏正在不断突破既有的场景和想象空间,不断拓展价值创造的新边界,成为‘超级数字场景’。
立足游戏科技,游戏产业正在迈入价值创造的新阶段。谈起未来发展,“数实互生、文化新生、价值共生”成为张巍对游戏产业的思考。
“一方面,游戏与科技相互促进,数字和现实走向融合。游戏技术正在成为数实融合的重要工具箱和推进器。从未来趋势看,经过复杂游戏训练后的人工智能,将有望掌握更广泛的技巧和知识,帮助人们解决医疗、交通、工业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张巍表示,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弘扬、古今文化连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网络游戏提供了“新载体、新触点、新桥梁”。专业报告显示,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超过四成的国产游戏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如今,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又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宣示着新的变局的到来。面对AIGC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变,世纪华通总裁谢斐认为,拥抱变化乃至引发变化,是面对“生存问题”的最优解。从互联网潮起到移动互联网、5G的出现,中国游戏人一直在主动拥抱变化,这才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游戏市场。
世纪华通总裁谢斐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
当以ChatGPT、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迸发出的惊人能力时,谢斐表示,“支撑技术的‘智算力’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AI时代,‘智算力’平台会像水电煤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掌握它,不仅是实现自身平台梦的重要路径,也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快全社会数字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变化之后是持续共生。谢斐称,随着AI技术和云计算的快速迭代,IP联动国内所有相关产业链企业的“IP共享模式”进程会大大加快,最终使整个游戏IP内容制作的生态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的创新成为可能。“优质的IP代表了一种文化底蕴,它来自日积月累,但更需要持续的日积月累,而非一次性收割。”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