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中长期信贷造就金融数据“开门红”,年内或有0.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2-12 15:27

    2月10日,央行发布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刷新了单月信贷投放最高纪录。分部门来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

    每经记者 李玉雯  肖世清  刘嘉魁    每经编辑 马子卿    

    2月10日,央行发布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刷新了单月信贷投放最高纪录。分部门来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连平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信贷迎来“开门红”背后的推动力有哪些?2023年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有多大?是否还会进一步降息降准?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如何?国内消费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专访了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

    中长期信贷造就金融数据“开门红”

    NBD: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创下单月信贷投放历史新高。您如何看待1月信贷“开门红”的推动力?

    连平:我们可以看到,在企业部门的拉动下,中长期信贷造就了金融数据“开门红”。1月份,企业部门信贷贡献了当月信贷95.5%的增长,其中中长期贡献了71.4%。具体数据方面,企业部门当月短期贷款新增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3.5万亿元,分别同比多增5000亿元与1.4万亿元。

    企业信贷“开门红”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去年末各大银行向房企累计提供了约5万亿元的授信额度,支持房地产市场加快恢复,今年1月信贷额度更新后,银行放款速度加快,房企信贷成为推动中长期信贷扩张的主力之一;另一方面,1月PMI已恢复至荣枯线上方,制造业企业信贷需求上升,年初基建持续发力,配套融资需求不减。此外,央行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工具,继续引导银行扩大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从居民部门来看,当月信贷表现仍较为平淡,同比少增5858亿元,主要是受限于收入与消费能力恢复缓慢。虽然春节期间餐饮、旅游等消费形势较好,但大宗商品消费下滑明显,1月汽车销售下降约35%,房屋销售面积下降约40%;在收入未有大幅改善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与信贷能力难以快速改善。

    人民币贷款与政府债券仍然是社融增长的主力,仅人民币贷款就贡献了82%的增长,地方政府专项债部分额度已于去年末提前下达,今年1月前置发行明显。另外,企业直融恢复增长,受短期融资券到期的拖累较大,中长期债券发行节奏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的信用修复过程;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落地将显著提升IPO发行效率,未来也会有较快增长。

    2023年或有0.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

    NBD: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请问在您看来,2023年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有多大,是否还有进一步降息降准的可能?针对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等,是否会加大结构性工具的使用?

    连平:2023年国内外形势仍较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稳健偏松的基本格局应该不会改变。

    一方面,通过逆回购、MLF、降准等货币政策操作适度调节基础货币投放量,但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以维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以降准为例,2022年央行两次分别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提供超一万亿元长期流动性。当前我国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8%,与历史最低水平6%仍有一段距离。总体来看,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十分充裕的,上半年降准需求不大。考虑到之后经济复苏、信贷投放加快、资本市场回暖等因素,流动性或需适当做一些补充,那么2023年可能会下调两次存款准备金率,每次0.25个百分点,共0.5个百分点,以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进一步缓解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压力。

    资料来源:央行网站

    另一方面,市场利率有望继续稳步下行。央行通过适度下调政策利率来推动LPR下调,从而推动市场融资成本合理下降,着力扩大企业与居民中长期信贷需求。尽管政策利率及LPR在经过多次下调后,可能相对此前下调幅度有限,但其边际效应还是会比较明显的。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也会更加聚焦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加大金融调节的精准度。将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加现有结构性工具的规模或下调再贷款利率,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加快现代化产业发展。同时还将维持政策性银行较大的信贷额度,继续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快基建重点项目落地。

    我们预计,2023年银行信贷投放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新增可能会在24万亿元左右,同比多增超过2.6万亿元,信贷余额增速可能会在11.2%左右;社融增量35万亿元,同比多增3万亿元,社融存量增速可能在10.2%左右;M2增速预计回落至10.6%至11.0%区间。

    NBD:去年以来,全球多国央行开启加息进程,美联储自去年3月开启加息周期至今,已累计加息8次,累计加息幅度450个基点。而我国一直保持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如何去应对美联储加息的溢出影响?

    资料来源:同花顺iFinD

    连平:2022年美联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力度非常之大,当中连续4次加息75个基点,通过多次加息,目前利率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进入2023年,美联储也进行了一次加息,但幅度明显减缓,只有25个基点。

    接下来,美联储或许还会有一到两次加息,也可能结束此次加息周期,因为已经接近5%左右的政策目标水平,通胀问题得以逐步缓解。由此来看,美联储接下来货币政策的紧缩空间是十分有限的,也意味着加息周期走到了尾声。对于今年二季度以后中国经济的运行,这种溢出效应并没有进一步加大,而是有可能会逐步减缓,这对于我们的经济恢复以及国内货币政策调整都会带来一定的改善空间,所以这种状况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

    房地产有望在二季度触底企稳并逐步回升

    NBD: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去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政策暖风频吹,例如金融16条、保函置换预售资金等。您如何看待接下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

    连平:2023年,外需放缓及财政压力可能会抑制制造业和基建投资能力,房地产投资改善的预期变得更为迫切。需要看到的是,住房支持政策较过往几年明显加强。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相关重要部委在2022年末所提出的方针,2023年政策的基调是“支持住房需求,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

    我们做过统计,自2001年以来,此轮房地产下行周期为第七轮,下行周期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历史平均水平——自2021年三季度到2022年末已经经历了1年半的时间,并可能延续至2023年一季度。当下与2010年下半年到2012年三季度的状况较为相似。考虑到本轮政策调整较为及时,预计此轮下行周期的长度可能短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27个月,大约在2023年二季度触底企稳并于下半年逐步回升。

    资料来源:央行网站

    2023年房价可能出现先抑后稳的态势,热点城市房价有望在上半年出现企稳回升。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仍将受制于周期惯性和基数因素,投资增速料出现进一步走低。下半年,得益于住房销售回款走升和住房金融政策在供需两端的支持,房企资金面将有进一步改善,包括预收款、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

    同时,下半年房屋新开工及建安工程投资将有所改善,四季度收敛的幅度更大。预计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跌幅收窄,如果政策落地效果良好,投资增速有望从2022年的-10%回升至-5%。

    多重因素助推消费显著回升

    NBD: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您预测今年国内消费市场会有怎样的表现?

    连平:2023年诸多因素将助推消费显著回升。例如,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对服务业的快速恢复有较强推动作用,服务业明显好转则有利于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快速释放。随着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性消费的占比显著提升。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2%。

    2022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同时,经济企稳会带动就业情况和收入预期不断改善,给未来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打下良好基础。

    不仅如此,政策支持力度也在加大,进一步突出和强调了消费恢复在经济运行转好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振消费,2023年一方面会做好“稳就业”工作,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各类力度较大的促消费政策也会不断推出,金融市场上促消费的工具也会有所增加。

    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和新能源汽车。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具备了在2023年二季度企稳回升的条件,房地产相关消费对消费贡献较大。汽车及相关商品占消费的比重约为12%,进一步提振汽车消费对于整体消费的快速回升有较大推动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消费的恢复程度也会受到一些因素制约。例如,根据国外疫情放开的经验,疫情仍会出现周期性的传染高峰期,对消费的持续修复造成扰动。同时,近三年来,市场各类主体均受到疫情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使2023年各项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若要恢复至接近疫情前水平仍需时间。

    综合来看,根据疫情反复可能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大小,我们将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分成悲观、中性和乐观三种情况,预计增速分别为6.0%,7.1%和7.9%,可能性较大的是后两者,这从2023年春节期间消费明显回暖已可见端倪。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女员工达到退休年龄被终止合同,一、二审:要给经济补偿!高院:判错了

    下一篇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 公募投研团队再掀变更潮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