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打破“碳壁垒”!我国首个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发布,万亿级市场待挖掘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2-10 20:03

    每经记者 范文清    每经编辑 裴健如

    2月9日,我国首个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在北京发布,这也是全球首个针对汽车全产业链的碳足迹信息公示平台。

    “该平台的建立将有助于推动汽车行业企业和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建立健全,也将满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客观需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政策处处长熊哲在当天举行的汽车碳经济研讨会上表示。

    所谓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其中,产品碳足迹是指计算产品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或二氧化碳排放。

    产品通过碳足迹认证可间接反映其环境友好程度。近两年,欧洲已经对一些高排放领域的产品出台了碳足迹披露的要求。比如2022年生效的欧盟委员会“电池立法新规”要求从2024年7月1日起,工业及电动汽车电池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必须提供产品碳足迹声明。这意味着,只有建立碳足迹声明的汽车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突破300万辆,跻身世界第二大乘用车出口国,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速明显。当前国内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在积极谋划海外市场,但欧盟“电池立法新规”的出台,也给中国电动车进军欧洲市场设置了门槛。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在相关的关键环节,碳足迹的追寻和核算方面,因为缺少数据吃了很多亏,没有数据就要按照国外同类型的标准数据进行替代,这明显不利于中国汽车出口。而且,未来面对隐形的碳壁垒约束之后,我们的产品竞争力会打很大的折扣。”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赵冬昶说。

    面对新的挑战,相关部门也在推动相关机构抓紧建立健全我国重点行业和产品的碳核算体系,特别是包括电动车、动力电池等统计核算基础较好,关注度较高的重点产品和原材料领域。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汽碳数字技术中心建立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希望能完善中国汽车碳数据,推动碳数据国际互认。

    据了解,该平台覆盖所有在售5000余款(以销售款型计量)乘用车、零部件、车用材料等三类产品碳排放数据,包含产品碳足迹、碳减排量、碳减排措施、碳标签等10余项数据信息,支持碳足迹信息检索、下载、统计分析、减排历史信息获取等,面向政府部门、国内外研究机构及高校、金融机构、媒体等对象进行开放。

    在该平台上,用户可以看到从材料生产到报废回收,一辆汽车的碳排放有多少。以一款中级纯电动轿车为例,它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36.4吨,其中材料、零部件与整车等制造环节排放16吨,使用环节排放约20.4吨。动力电池是纯电动车中的主要部件,它的电池电芯的碳排放约为8.8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下一步CPP平台将扩充我国生产销售的商用车、摩托车等产品碳足迹信息,并将进口车逐步纳入公示范围,推动公示信息的采信应用。”赵冬昶说。

    事实上,除了满足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需求,“双碳”目标下,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蕴藏的巨大碳资产潜力价值也亟待开发与释放。

    根据中汽数据的测算,以2021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685万辆估计,年累计减排量约500万吨;按照2021年全国碳市场年均价格估计,2021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仅在出行阶段减碳量的潜在经济价值就超两亿元。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汽车产业链绿色投资的级别都是上万亿级的。”长安汽车首席专家刘正均说。

    而为了实现新能源汽车使用阶段碳减排量的价值转化,当前包括吉利、蔚来等车企都已先后开展了新能源汽车使用阶段的碳资产开发和应用尝试。

    比如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在成立后的第一年便设立了“曹操碳银行”,根据曹操出行碳减排公式(绿色1km=碳减排142g)测算碳减排量。2021年,蔚来也发布了“Blue Point蓝点计划”,帮助用户进行碳减排量的认证和交易。

    图片来源:蔚来官微

    不过,车企针对新能源汽车使用阶段碳资产核算的尝试,还存在核算方法不统一,科学性、合理性有待完善,缺乏外部认证和外部交易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目前工信部已经启动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碳减排核算标准的预研工作。与此同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碳排放及核算办法相关标准研究和立项;启动汽车产品碳足迹标识、电动汽车行驶条件温室气体碳减排评估方法标准预研等工作也在推进中。

    “一定要依靠我们的规制标准,加大碳排放标准规范的国际合作力度,推动汽车碳排放统计核算,在检测检验认证认可等领域建立国际标准转换机制,结合国内汽车行业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适配,同时鼓励国内的相关领域技术专家和标准化团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促进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全面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在国际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熊哲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1月国内汽车产销均呈两位数下滑 中汽协:一季度终端市场将承压,仍需政策持续提振

    下一篇

    国城矿业拟投资10亿设四川国城锂业 将发力“矿山+基础锂盐”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