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张敬伟
近日,央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报告,4月末,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同比分别增长10.5%、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高0.8个、0.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出现明显放缓。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784亿元,同比少增1768亿元。
笔者认为,经济稳增长、市场稳预期,还需注入更多金融动力。
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全方位和系统性的助企纾困政策,不仅涉及降成本的大礼包,也涉及流动性精准释放,更有助力消费的多项措施。让物流通起来,市场动起来,生产、流通、消费链条形成闭环,从而激活社会经济循环系统,恢复经济动力,经济稳增长才有动力,市场主体和社会民生才有愿景。
系统性的政策礼包,要在减负和赋能两端发力,归根结底还是资金问题,资金是市场主体运行的血液,金融则是经济的血脉。经济血脉通,资金流动强,市场循环就会有动力。因此,充分发挥金融经脉的输血赋能作用,至关重要。
疫情不过去,市场就有痛点堵点,金融是最好的疗痛疏堵良药,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需要金融血脉的滋养。譬如股市,走出熊姿态,步入牛节奏,不仅可提振投资者信心,而且能够舒缓市场焦虑,还能汇聚更多资金入市。楼市亦如此,强监管之后,适当予以宽松,起码给刚需群体缓压,在抑制“不炒”的同时释放“房住”的安居需求。而激活楼市稳经济的正向作用,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
4月份个人信贷(主要是房贷)数据大幅减少,给楼市敲响了前所未有的警钟。毕竟,个人房贷是银行相当安全的资产,也是支撑楼市多周期宏观调控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保住刚需群体不违约不断供,给予刚需群体更多金融支持,维持“房住”愿景不衰减,是楼市“房住不炒”的应有之义。所以,对于可能断供的刚需群体,应该通过缓、免、晚等方式,缓解其还贷压力,同时不给其留下信用污点。
已购房的刚需群体没有断供焦虑,楼市不会爆雷,才会激发更多刚需群体购房,个人信贷数据才会稳起来,升上去,市场景气才会回升。不过,这是闭环式的因果逻辑,只有金融给予楼市更多支持,给刚需群体缓压赋能,才能确保楼市金融形成良性循环。
对实体经济而言,金融支撑更为关键。减税降费降制度成本也好,增加金融支持也罢,说到底还是资金问题。资金是市场主体运行的血液,没有“血液”循环,企业主体会陷入困境,甚至被市场淘汰。近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诸多政策中,最大的亮点是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以帮其渡过疫情形势下的市场难关。特别是降准释放的流动性,是对中小微企业实实在在的资金注入。从4月份的单位贷款情况看,资金支持的效果还不明显。一方面是企业不敢融资,因焦虑而形成市场观望惯性,对市场前景缺乏信心;另一方面,产业链失稳和供应链不畅,使得企业宁愿选择缩小规模和减少员工止损,而不是通过扩大生产增强韧性。
在此情势下,笔者认为,力度稍强的金融刺激是必要的。从全球市场的经验看,对市场主体和社会个体适度刺激,才能激活生产和消费动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