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A股制药、生命科学公司在上市后的首月破发概率为100%,无一能逃过破发,港股的情况则更为“惨烈”。
◎生物医药板块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情况却依然红火——今年以来共发生142起融资事件,过亿元的融资也不在少数。
◎经过了野蛮生长、突飞猛进的“上半场”,以及估值和理性逐渐回归的中场,生物医药行业的“下半场”将何去何从?
每经记者 李蕾 每经编辑 肖芮冬
相对于二级市场的五味杂陈,生物医药板块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情况却依然是红红火火、愈演愈烈。
根据私募通数据,今年以来医疗健康赛道一共发生了142起融资事件,其中医药、医疗服务、医疗设备、生物科技等四大细分领域就有97起,过亿元的融资也不在少数。
随手举几个例子:1月5日,生物制药技术公司“克睿基因”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几天之后,肿瘤细胞免疫治疗药物研发商“博生吉”官宣了数亿元的B轮融资;1月中旬,细胞治疗公司“羿尊生物”又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除此之外,还有多家公司的融资额都近亿元。虽然尚没有达到2021年过亿元融资超过90%的“盛况”,但也充分体现了市场的火热程度。
正如周晖所说,二级市场波动,一级市场价格也会受到影响,包括有一些企业可能已经无法获得新一轮融资,而被迫转为出售。这样的情况下,投资机构会多一些话语权。“但不可否认的是,优质公司依然是稀缺并抢手的。总的来说,估值还是要反映价值,溢价的高低还是得由创新转型是否成功、市场是否认可来决定。”
李善兵则表示,二级市场的遇冷要传导到一级市场,尤其是传导到早期项目,还有一个过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拥有好的方向、团队和技术的生物医药项目还是很稀缺的。这类项目无论在资本市场冷与热的时候都非常抢手、拥有很好的议价能力,即使在当下的融资环境下,一些项目甚至比以前更加抢手。”
对此,李彤坦言,一级市场的分化越来越明显,管线具备先进性和差异化、对生物学机制理解透彻、具备源头创新潜力的公司和团队仍然会受到市场的追捧,而扎堆同质化靶点、或管线临床价值和商业价值不支撑的项目则越来越难从市场上拿到资金。“但同时市场也会对估值表现出更为的理性,即便是优秀的公司,当估值已经呈现阶段性透支的时候,依然会面临融资上的不确定性。”
经过了野蛮生长、突飞猛进的“上半场”,以及估值和理性逐渐回归的中场,生物医药行业的“下半场”将何去何从?
在跟投资人和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原创性”“创新性”“自研能力”等词汇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几个。背后的原因或许在于,虽然资本市场对尚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敞开了大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也成了众多上市药企必须直面的核心问题。
李彤指出,除了关注非同质化的靶点机会外,洪泰基金对于技术层面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小核酸药物、PROTAC等都非常关注。而除了细分赛道,其团队对投资标的共同判断标准包括了自研能力、管线价值、储备矩阵以及转化能力等,“对于创新技术的持续更新与关注是医疗专业投资人的始终追求”。
李善兵也表示,在幂方资本的所有布局里,“创新”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比较倾向于去投一些比较有原创性、创新性的细分赛道和‘玩家’,而且希望前瞻性地去挖掘一些有潜力的方向,风险投资的魅力正在这里。”
周晖则分享了平安创投今年的重点打法:在标的筛选上会更加看重管线的创新性以及差异化布局,以及在研产品是否真正满足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另外企业出海的实力、是否是国际多中心临床,也值得重点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去猜测市场情绪何时才会出现好转、时间窗口什么时候才会到来,或许还不如利用目前这样一个缓冲期去做一些增强竞争力和差异化的事情。
李善兵把这个过程叫做“修炼内功”。在他看来,越是在资本寒冬、资本市场下行趋势还没有完全回暖的时候,越需要夯实产品管线、取得更多里程碑,“大环境是这样,那么就更好地加强自己内功的修炼”。
李彤也指出,医药公司IPO的时机除了关注资本市场向好、发行环境相对宽松的时间窗外,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管线的进度情况。
“IPO不是终点,IPO后持续的价值兑现才是投资的最终目标。临床阶段的风险敞口与IPO后的市值风险敞口高度关联,因此生物医药公司在资金还相对宽裕的情况下,充分评估临床风险敞口,把二期后的节点工作准备得尽量全面,在尽量降低临床风险敞口,条件完备度相对更高的情况下进行IPO的申报工作。”李彤建议。
免责声明:每经路演·场景汇旨在为创业者与投资人搭建互动交流、精准对接平台,我们将定期深度报道优秀创业公司和创业项目,所选用的素材均来自于公开资料和采访,请各位投资人谨慎判断、预防风险。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_401499143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