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近两年A股八成药企破发背后:一级市场反思破发根源,医药投资或进入觉醒年代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2-28 21:13

    ◎2022年以来,42家生物医药类次新股中,已有22家破发,其中绝大多数企业2021年业绩快报未见盈利。

    ◎现在的机构投资人越来越注重选择和把关,对早期项目,机构看重技术的领先性、成熟性等,以及技术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和风险,以及市场爆发力;对成长性项目而言,大多关注拐点优势。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    

    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医药企业的难度越来越大,行情的波动持续刺激各界投资人的敏感神经。然而,把脉行业出现的问题,部分业绩难及估值的成长性证伪或排其次,创投界稍显急功近利的催熟风气影响深远,随着此前越来越多资本瞄准“二期临床”项目发动在一级市场的投机,大量缺乏代次更新及研发能力的药企正被市场遗弃,医药投资领域进入觉醒年代。

    2020年至今A股近八成药企破发,新年再增10例

    2020年以来,A股IPO进程明显加快,在科创板助力下,生物医药类企业上市速率明显加快。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27日,两年多时间里42家生物医药类企业首发上市成功,其中绝大多数在科创板。

    然而,由于上市门槛降低,一众药企的上市盈利指标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涉及高研发低商业落地项目的企业,业绩变脸或主业遭遇瓶颈的问题持续遭到二级市场投资人回避。

    2月25日,百济神州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去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5.9亿元、同比增长257.9%,净利润亏损97.5亿元,而在前一年是亏损113.8亿元。这样的数据或在业内早有预期,其在A股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彼时外界对其超高研发投入透支企业经营的做法不甚赞同。

    但百济神州的案例并不是孤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结合Wind数据统计发现,2022年以来,前述42家生物医药类次新股中,已有22家破发(其中今年新增10家),其中绝大多数企业2021年业绩快报未见盈利;放眼全部225家生物医药类企业,有176家股价已破发,破发率达到八成。

    “医药股‘破发’案例逐渐增多,是因为叠加在两个重要的情绪周期当中。”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项目组负责人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该位人士所讲的两个情绪周期,一方面来自注册制下发审部门对拟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收紧,另一方面是出于政策影响下的前期“抱团”瓦解。两个周期叠加之下,质量不佳或市值较小的次新股成为投机炒作的众矢之的被重点盯防,而大多数的机构投资人显然要对其回避。Wind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2月27日,生物医药指数距2020年7181.06高点已跌去37.46%,仅2022年内跌幅就已超过10%,达10.26%。

    药企上市冲动被资本裹挟,破发的根源在一级市场?

    对于本轮医药股的大跌,外行看热闹的人多在所谓机构“抱团”瓦解下的后遗症难消除,但内行人士却明确表示,这是新一轮的医药股洗牌,有投资界人士明确表示,药企上市的冲动正在被资本裹挟,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从目前破发的现象来看,整个医药股或与之相关的领域都有比较大的调整,有观点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一级市场,而非股市本身。

    华南一位从事股权投资的投资总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这样的调整是一个普调,背后的逻辑在于业内对集中上市的医药类企业预期过高,特别是港交所在2018年修改《上市规则》中引入18A之后,无论是上市准入还是投机套利都打开了一道门,但投机显然是不对的。

    “在这种预期之下,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资金高度关注短平快,最典型的一类就是‘抢投’二期临床开发,然后助推上市,这是港股当中有投行背景的投资机构擅长做的偏套利操作。”简单说来,就是尽快满足上市的要求——“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

    具体的做法是,机构采用较低成本‘抢投’一个项目,然后找到职业经理人打理项目公司业务,完成了被投企业的公司化包装进而初具上市雏形,尽管给予团队高昂的工资,但实际上徒有其表,上市6个月到一年等待退出时依然存在差价,不达预期。

    “这是基于产业背景的套利行为。”该人士指出,不同于聚焦单个项目的长期“陪跑”,“抢投”二期临床项目再上市的效率可能比Pre-IPO还要高。核心的投资动机在于,项目在完善二期临床验证之后,已具备上市条件,而对于项目主管单位来说,融资的目的大多不在于跟进三期临床开发或迭代更新,而是伙同投资方一起对剩余拟投入二期临床的项目再做耕耘。

    如此一来,多数企业在上市之后成为空壳公司,既没有实际资金搞研发,也没有成型的商业资源,管理团队的去留甚至也成了问题。“因此,实际上科创板已经提出一个意见,就是要在类似抢投二期临床项目的案例中加强核心研发能力的审核,如果科创属性不足,在政策上实际就已经收紧了,也是劣币开始出清的过程。”该人士说道。

    因此,放宽医药公司上市准入门槛被资本当做投机漏洞的机构有不少,而这样的做法势必导致大量资本涌进该领域,最终的结果就是同类产品越来越多,高度同质化。北京一家专做医药投资的机构人士就表示,即便能进入二期临床的药物很多,但对于大分子生物药来说,其实靶点是相对稀缺的,小分子稍微丰富一些,但实际上也是相对稀缺的现状。

    再加上国内集采的政策,价格战或让更多药企面临生存压力。北京这位投资人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独家品种的价格还是比较坚挺的,“假如3家以上甚至超过5家,价格基本上是很低的,折扣比较大,这对理性的二级市场投资人来说,对于一个药企的评价是基于它的核心品种未来现金流的峰值销售,显然压力很大。”

    他补充道,“如果集采的影响持续存在,即使现在价格相对比较合适,那么三五年之后只要进一次集采,可能价格就一半、甚至70%都被砍掉了,所以估值的话实际上是有隐忧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业内人士不看好医药股的原因,大部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偏弱,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也就失去了长期长线增长的动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一线酒市调研|3位经销商眼里的酱酒“热与冷”:去年上半年“太疯狂” 如今部分市场已现价格倒挂

    下一篇

    当医药股陷入集体调整:IPO被按下慢放键,投资人建议被投企业“再观望下”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