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成都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创新实施“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 将人才评审权赋予用人主体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1-20 19:02

    2021年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典型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成都围绕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探索人力资源配置新模式,创新实施“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将人才评审权赋予用人主体,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重点产业加速聚集、高效配置,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一支与城市战略、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高素质产业领军人才队伍。

    图片来源:成都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提供

    案例经验

    (一)创新人才评价方式,从“政府之手”到“市场之手”。改变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变“层层评审”为“企业自评”。聚焦重点产业链式发展的鲜明特征,分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开展人才评价,将人才评审权赋予头部企业、产业联盟等市场主体,推动实现“是不是人才、人才说了算”。

    (二)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从“行政区思维”向“经济区思维”。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首次打破传统行政边界,形成“市委组织部统筹协调、产业生态圈建设牵头部门组织实施、产业功能区管委会积极配合、用人单位自主评价”的人才遴选机制,引导人力资源要素打破地域约束和行政壁垒,向重点产业链加速聚集,有效提升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水平。

    (三)突出区域比较优势,从“规模之势”到“细分之力”。

    突出“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围绕不同产业人才需求,由产业部门研究制定定位清晰的“人才图谱”,明确产业领军人才遴选标准;优化人才遴选程序,绘制“评选流程图”,引导用人主体“按图施工、按像寻人”。

    (四)厚植人才发展沃土,从“聚沙成塔”到“协同成势”。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人才可感可及,从子女入学、住房保障、交流培训、岗位职称等方面为产业领军人才定制专业化、精准化的支持举措,突出政策要素整合,最大化释放政策协同效应,为人才持续健康成长厚植沃土。

    主要成效

    一是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将人才评审权赋予头部企业、产业联盟等市场主体,有利于调动他们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性。二是有效调动了产业部门抓人才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将制定人才标准的权限赋予经信、商务、文旅等产业部门,充分发挥其深耘产业的专业优势,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分类提出产业细分领域人才标准,为引进培育产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提供依据。三是为破除人才评价的“四唯”现象提供了新路径。将人才评审权下放给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主体,他们更多会从专业水平、业绩贡献和岗位紧缺度等方面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打破人才评价中的“四唯”现象。四是用人主体对下放的人才评审权能够接得住、用得好。通过随机调研发现,用人主体能够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围绕业绩贡献大小、转型发展需要等方面,建立科学的人才推荐遴选机制,推荐产生的人选在企业中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总结:“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作为紧扣重点产业发展需要设立的市级重大人才计划,2021年第一次实施,也是首次探索向用人主体放权,申请条件更加精准、申请资料更加简便、申请程序更加简化,有利于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调动产业部门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破除人才评价的“四唯”现象,有效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成都市财政局:“小切口”推动“大作为” 政府采购助力市场主体松绑赋能

    下一篇

    成都市金融监管局:“蓉易贷”普惠金融工程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