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安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末,全省运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资本活跃度跻身长三角城市第一方阵。
每经记者 淡忠奎 刘艳美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
通过“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合肥一战成名,不仅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缘城市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城市,顺带也让“合肥模式”渐渐变成了“专有名词”,成为不少地方对标、研究、学习的对象。
眼下,有迹象显示,安徽正准备将“合肥模式”进一步“放大”。
8月19日,安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其中在大力开展创投风投“双招双引”,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等方面着墨颇多。
不仅如此,按照《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末,全省运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资本活跃度跻身长三角城市第一方阵。
在此之前,安徽已于6月底启动声势浩大的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省委书记李锦斌为此作出批示,省长王清宪讲授第一课,可见其重视程度。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
近年来,合肥的发展有目共睹。
十年时间里,合肥凭借新兴产业“换道超车”,GDP从不足3000亿元增长至超万亿,成为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全国排名也从第38位升至第20位。
经济快速增长也伴随着人口加速扩张。2010年至2020年,合肥人口增长超360万,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36.99万,不仅超过阜阳升至省内第一,甚至在“隔壁”省会南京之上,城市能级也显著提高。
合肥夜景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这背后,“合肥模式”的成功功不可没。
简单总结,就是“用股权投资的思维来做产业导入,再用投行的方式做产业培育”,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通过这种方式,合肥引入培育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汽车等一批龙头企业,撬动显示、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上下游,实现产业链整体提升。按照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的说法,“既把产业搞起来了,把企业扶持了,又把钱赚回来了。”
再看安徽全省,五年来GDP从全国第13位升至第11位,今年上半年更是首超上海进入全国前十。
作为反映地方经济实力和活跃度的重要指标,资本市场“安徽板块”也在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安徽共有A股上市公司136家,其中合肥63家,占比近半;科创板上市公司14家,合肥更是占到12家,占比高达85.71%。
不过,安徽要实现“十四五”时期在“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的目标,不能只靠一个合肥。
此前,安徽“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今年年初的“新春第一会”上,时任芜湖市长、现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就直言:“在省内,合肥越跑越远,与我们差距不断拉大。而我们对省内其他地市的领先优势却在缩小,长三角发达城市对芜湖的虹吸效应也在日趋显现。”
芜湖“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分析当前问题时还透露,其GDP占全省比重9.7%,较“十二五”末下降1.5个百分点。“城市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仍较弱”,是当下芜湖的突出短板。
此外,从上半年长三角各地市经济表现来看,亳州、阜阳、宿州、淮南、淮北及蚌埠等安徽城市GDP名义增速总体靠后,与江苏、浙江地市存在明显差距。
图片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徐振宇指出,安徽皖南皖北差距较大,尤其是宿州、毫州等资源型城市,目前发展较为缓慢,亟待转型。
解决发展不平衡,实现跨越发展,安徽已经走到一个“关键路口”。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成为安徽破局的重要方向。
这背后,是“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的重要考量。
今年7月,在合肥举行的2021清华五道口金融发展论坛上,安徽省省长王清宪曾谈到:“我一直认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之间互为因果,资本市场不活跃,实体经济就不活跃。如今,随着国家不断追求区域经济的均衡化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到了应该也能够加快发展的时候。”
视角放大,作为长三角一员,安徽与沪苏浙等地资本市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上海陆家嘴 图片来源:摄图网
比如,从上市公司数量看,目前浙江、江苏、上海各有上市公司571家、532家、368家,安徽分别仅为三个省份的23.8%、25.6%、37.0%。具体到城市,合肥上市公司数量也明显少于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无锡等同一个“群”里的成员。
根据安徽此次《行动方案》,在基础、总量、结构及生态等方面,都要全面对标沪苏浙,“提高标准找差距、放大坐标找不足”。
其中,利用金融资本力量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的链条,是安徽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点方向。《行动方案》还提及,设立科创投资基金,探索“创投风投+孵化”模式,以及大力招引创投风投机构,优化政府性股权基金参股创投风投比例等。
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视为“合肥模式”在全省域的复制推广。
更进一步,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 “合肥模式”主要依赖政府支持,但是由于资本短缺,还是限制了其潜力充分发挥。
而此次安徽提出加快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将更好地把资本和技术、创新、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内生互动的乘数效应。
根据安徽设定的最新目标,力争到2025年,运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上市公司数量翻一番,直接融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资本链耦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等多链协同的投融资生态加快形成,全省多层次资本市场总体规模、层次结构、功能作用等发展能级在全国的位次实现新的提升。
当前,安徽不少城市已开始积极行动,向合肥“看齐”。
8月17日,芜湖市“学习合肥、追赶合肥”研讨会上,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指出,“既要看到合肥成功的表现,更要看清背后的秘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抓产业、谋项目、促发展。
今年6月,淮南市发改委主任戴宜斌也曾在总结“合肥模式”时谈到,淮南要对标先进,学习借鉴合肥在干部观念理念、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先进经验做法。
不过,曾刚指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除资金要素外,足够的科研院所和创新资源,也是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合肥是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有中科大等一众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但安徽省内其他城市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相比合肥,这可能是芜湖、马鞍山等最大的短板。
尽管如此,曾刚认为,芜湖等城市的有利条件是土地空间巨大、发展成本较低等。综合来看,这些城市在学习“合肥模式”之外,也可以借鉴一点“深圳经验”,利用资本、政策等要素吸引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深圳也缺少知名大学和国家级研究机构,但却把科技创新市场做得很好,国内国际的一些新技术都到深圳进行转化。”他谈到。
而眼下,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正是安徽发展最大的“势”。一体化发展,就是要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曾刚指出,安徽应该坚定融入长三角,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资本市场对接,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正如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所言,抓住各方面机遇,就可以实现“安徽震撼”,否则只能留下“安徽遗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