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二季报正在持续公布中,继昨日公募圈“顶流”张坤、焦巍等在季报中反思了自己的错误、教训之后,今天又有基金经理向投资者致歉了。
每经记者 李蕾 每经编辑 叶峰
基金二季报正在持续公布中,继昨日公募圈“顶流”张坤、焦巍等在季报中反思了自己的错误、教训之后,今天又有基金经理向投资者致歉了。
来自交银施罗德基金的王崇在管理的基金二季报中向投资者致歉,表示“从二季度来看,基金组合整体表现不佳,组合内个别重仓股跌幅较大,我们向基金份额持有人表示深深的歉意”。而另一位来自交银施罗德的明星基金经理杨浩同样也在二季报中坦言,本季度基金表现弱于业绩比较基准,“我们有坚持,也有反思”。
其实今年以来明星基金经理“认错”“致歉”的消息不断出现、引发热议。有的道歉让投资人看到了基金经理的真诚并转而拍手叫好,也有的让基民有点不知所措。不过说到底,资本市场的戏剧性就在于,不论巧舌如簧还是三缄其口,最终业绩说话才是硬道理。此前也有基金经理道歉之后净值飙升从而扳回一城的,而“道歉”的背后是否伴随着持仓或者策略的一些变化和调整,这或许才是投资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明星基金经理轮番“认错”“致歉”
基金二季报正在密集发布中,基金经理们的持仓情况当然备受关注。不过这次情况有些特别,由于不少大家熟知的明星基金经理都在季报中承认了自己的失误,或者直接向投资者致歉,因此这也成为了新的看点。
昨天晚上,公募基金圈的“顶流”一哥,易方达基金张坤管理的基金发布了二季报。在这份报告中,张坤罕见地表示,回首自己以往的判断,发现有不少错误。他坦言,在一个流动性宽裕、资本焦虑地寻找高回报率领域的环境下,未来几年不少行业面临的竞争程度恐怕比过去5年更为激烈,而对于未来5年行业竞争格局的判断难度恐怕只增不减,而未来几年预期回报率下降可能也是难以避免的。
综观张坤在二季报中呈现的观点,很多都是非常走心的,这也符合他一贯在财报中的文字风格。除了“承认错误”之外,他也提到了自己接下来的一些操作思路,即:要么在热门行业进行深入研究,试图获得更高的概率确信度,要么在不那么拥挤的行业,稍微牺牲一些概率,承担多一点不确定性,获得更佳的赔率回报。
银华基金的焦巍也是一位很愿意在财报中与投资者“谈心”的基金经理,内容文采斐然。在此次二季报中,焦巍坦然地谈到了自己的几点误判与反思,例如在一季度对原来重仓的快递业龙头进行了清仓,或者因为判读过于主观买入了一个中药品种、二季度已清仓等等,相当真实地呈现了团队的操作思路。
除此之外,今天还有两位交银施罗德基金的基金经理也都在二季报中向读者致了歉。其中一位是交银施罗德新成长的基金经理王崇,他直言从二季度来看,基金组合整体表现不佳,组合内个别重仓股跌幅较大,“我们向基金份额持有人表示深深的歉意”,表述相当直白。还有一位是交银施罗德新生活力的管理人杨浩,他也在二季报中表示“本季度基金表现弱于业绩比较基准,我们有坚持,也有反思”,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道歉”背后,投资者应该关注这些细节
从去年以来,向投资者道歉似乎成了公募基金圈的一股风潮。业绩差了要道歉,没跟上风口要道歉,对行业判断有偏差也要道歉,有点愈演愈烈的趋势。
其实仔细看看这些基金经理的文字,可以发现致歉甚至“认错”只是一方面,分享自己的操作思路和心得也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对投资者进行心理按摩,尤其是行情波动、净值下跌的时候更是如此。怎么解读这些“致歉”背后的意义、看到有用的细节,就变得很重要了。
在不久前举行的兴业证券2021年度中期策略会圆桌对话中,兴全的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就坦言:“今年年初、去年年底,当时我自己给出来的判断,大概认为今年的机会不一定会特别多,但事实上经过上半年,我发现这个判断似乎有一点问题,今年大家还是找到了很多的机会,比如新能源车、一些周期股。”会后有不少人说,谢治宇“认错”了。
但其实如果耐心听完他当天的对话,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例如,他还说“我需要增长,但同时它的估值是相对合理的”,以及“大家不妨在市场热衷于赛道投资、趋势投资的时候,多考虑风险”,这些或许才是谢治宇对当前市场的真实看法与态度。
再比如,王崇虽然因为基金组合整体表现不佳向投资者致歉了,但他随即也表示目前的基金组合以三四年的视角竞争优势明显,未来几年有望实现较好的年化收益率,其构成的组合也是未来基金实现一定收益率的基础。虽然错过了如新能源(车)等高成长高估值股票的大幅上涨行情,但他还是将谨慎看待市场热门景气行业的高增长高估值股票趋势加强的投资范式。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致歉”真不等同于“认错”,而且这些基金经理也还会沿着自己的操作思路继续执行下去。道歉,更多的还是心理按摩,以及向投资者阐述自己的策略与思路,是一种沟通的方式。
当然也有一些基金经理在道歉、反思之后对仓位、策略都进行了调整,这些就需要投资者从最新持仓情况中寻找更多蛛丝马迹了。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